病因
(一)發病原因
耳廓癬 耳真菌病是一種常見病,占耳感染的15%~20%。多發生於熱帶、亞熱帶溫暖潮濕的地區。任何年齡均可罹及,但以20~40歲最為多見。常見於單側且以右側為多,可能與右手挖耳方便順手有關。夏季好發。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膚癬菌如紅色毛癬菌、石青樣毛癬菌及羊毛狀小孢子菌等。來源於頭面部癬的直接蔓延或手足癬、體股癬、甲癬等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這類感染又稱耳癬。
引起外耳道感染的病原菌絕大多數為煙麴黴和黑麴黴。其中黑麴黴占90%以上。其他有念珠菌、肯霉、犁頭霉、柱頂孢、短帚霉、根毛霉、共頭霉等,多來源於空中孢子的飄落。80%~90%的外耳道炎可發現各種細菌,如假單胞菌、變形桿菌、微小球菌、鏈球菌、大腸埃希菌和棒狀桿菌等,當與真菌共存時。可使真菌感染加重。
局部原有皮損如外耳道濕疹、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等以及局部潮濕、外耳道損害如挖耳及長期局部使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等都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二)發病機制
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膚癬菌如紅色毛癬菌、石青樣毛癬菌及羊毛狀小孢子菌等。來源於頭面部癬的直接蔓延或手足癬、體股癬、甲癬等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這類感染又稱耳癬。引起外耳道感染的病原菌絕大多數為煙麴黴和黑麴黴。其中黑麴黴占90%以上。耳道濕疹、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等以及局部潮濕、外耳道損害如挖耳及長期局部使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等都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診斷
耳道中有少量積膿,可直接檢查和培養,有細菌生長。有助診斷。
取耵聹或痂片加10%KOH液檢查可見菌絲和孢子。有時可見分生孢子頭。培養有真菌生長。
鑑別
外耳道真菌病應和細菌性外耳道炎相鑑別。後者一般起病急,紅腫熱痛明顯,尤以耳痛為主。慢性外耳道炎則自覺瘙癢,耳道中有少量積膿,直接檢查和培養有細菌生長。
預防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避免用手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