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正坐位或側伏坐位,在耳廓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處。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耳郭軟骨。分布有顳淺坳、靜脈的耳前支,耳後動靜脈的耳後支,耳顳神經耳前支、枕小神經耳後支和面神經耳支等。
【功用】清熱祛風,解痙止痛。
【主治病症】1、目赤腫痛,急性結膜炎,角膜炎。
2、偏正頭痛。
【刺灸法】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耳尖穴,在耳耳廓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處。
【取穴】正坐位或側伏坐位,在耳廓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處。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耳郭軟骨。分布有顳淺坳、靜脈的耳前支,耳後動靜脈的耳後支,耳顳神經耳前支、枕小神經耳後支和面神經耳支等。
【功用】清熱祛風,解痙止痛。
【主治病症】1、目赤腫痛,急性結膜炎,角膜炎。
2、偏正頭痛。
【刺灸法】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腧穴中的奇穴—耳尖。為頭頸部穴,而折耳向前視,耳郭上方的尖端處。
奇穴 圖片 漢語拼音 解釋及舉例左耳尖穴是人體穴位之一。
簡介右耳尖穴,人體穴位之一。
簡介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部分穴位如阿是穴並不在經絡上,但對其的刺...
中醫理論 排列規律 人體穴位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穴居顛頂,聯繫腦部:可見,百會穴與腦密切聯繫,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百脈之會,貫達全身。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
特點 範圍 現代研究 取穴方法 解剖穴:1、洞,窟窿;2、人體可以進行針灸的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密集或較粗的神經乾經過的地方;3、舊藝人稱在市場或廣場上表演時所占的一塊地方。
漢字信息 詞性變化 古籍解釋行間穴,在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趾背側動、靜脈;腓神經的跖背側神經分為趾背神經的分歧處。
基本簡介 定位 解剖 主治 操作《針灸特效穴圖解》是2010年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余平波。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