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選自明·劉元卿,《賢奕編·警喻》。
獸有猱,小而善緣,利爪。虎首癢,輒使猱爬搔之不休。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覺也。猱徐取其腦啖之,而汰其餘以奉虎,曰:“余偶有所獲腥,不敢私,以獻左右。”虎曰:“忠哉猱也,愛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覺也。久而虎腦空,痛發。跡猱,猱則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譯文
野獸之中有一種動物叫猱,小而善於爬樹,爪子鋒利。老虎的腦袋癢,就讓猱爬上去撓個不停,撓出了窟窿,老虎非常舒服,不覺得腦袋撓破了。猱慢慢地取它的腦漿吃,把要扔掉的余渣獻給老虎,說:“我偶爾得到些葷腥,不敢私自享用,用來獻給您。”老虎說:“猱真是忠心啊!愛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慾。”吃完了,還沒有察覺。久了老虎的腦袋空了,疼痛發作,尋找猱的蹤跡。猱卻已經逃跑到了高大的樹上。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字詞解釋:
猱:古書上說的一種猴。
善:善於、擅長。
緣:攀岩。
使:讓、叫。
休:停。
殊快:很舒服 殊:很,非常。快:高興,痛快。
汰其餘: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余:剩下的。
余:我。
余偶有所獲腥:偶爾得到一點葷腥。
左右:對對方的尊稱,這裡是猱對老虎的尊稱。
跡:追尋。
啖:吃、食。
走:逃跑、跑。
木:樹;在此,高木可以引申為樹林。
跳踉:蹦跳。
忠哉猱也:真是忠心耿耿的猱啊。
輒:於是,就。
寓意
古往今來,由於愛聽恭維話而把壞人當好人、誤了大事、害了自己的,不是一個、兩個。這則寓言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決不做猱一類的獻媚者;我們還要百倍警惕像猱一樣諂媚奉迎的小人,使恭維話沒有市場,使拍馬屁者到處碰壁。並且要自覺抵制一些不良的的誘惑,不要身入險地,而不自知。
啟示:老虎的死亡正是由於他們對生存環境的依賴,以致於更換了環境,卻喪失了適應的能力。籠子裡的老虎享受慣了飼養的生活,他們沒有過為食物鬥爭的經歷,乃至從狹小的籠子轉換到寬廣的野地里時,不知該如何僅靠自己的力量來持續生命;野地里的老虎自力更生,無拘無束,野性的力量充滿了它的周身,可一旦它落入籠子的局限中,就會因受環境的限制感到迷惑,而透視不到真實的生活。
明顯的當數每年去上大學的那些孩子們了。十幾年來也許都一直在父母的身邊,突然獨自去異地生活,一開始都會不適應。以前許多事情都是由父母安排和代辦,可離開了父母的羽翼,自己的生活都從零開始。最初的階段最難,身邊沒有了依賴的父母,常常只能是逼著自己去做事,可經過時間的流逝,只要堅強,都能夠挺過來。因為生活就是要不斷的磨練,不斷的經歷,才能讓人成長。到最後,在學校里是一種狀態,可一旦回到家裡,最初已經適應的獨立的生活又會因父母的愛憐而盲從。因此,很多大學生在學校和在家裡往往都呈現出兩種狀態。其實想一想,最終這些孩子們都是會走上社會獨自去面對今後的人生,父母在好,也不能陪伴一輩子,到不如從最初就讓他們有一種自力更生的意識,從一開始就不要做籠子裡的老虎。
現代社會講求的是"能力”二字,工作講能力,交際講能力,就連生活也講能力。只有當你工作能力強,交際能力強,生活適應能力強的時候,才能在自己的圈子裡獨樹一幟,成為旁人都艷羨的對象。但羨慕別人的同時,首先得看看自己是否就能適應那樣的一種生活,因為能成為讓他人艷羨的人,一般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成的,他們都是經歷了許多的挫折和坎坷,付出了比旁人加倍的努力,才得到了相應的回報。
要想擁有優質的生活,從一開始就要擁有超人的能力和吃苦的精神,既然認定付出不了加倍的努力,就不要為艷羨他人的生活而抑鬱,守著自己的日子踏踏實實的過,普通人的生活也有普通人的樂趣,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保持平和的心態最重要。
有兩隻老虎,一隻在籠子裡,一隻在野地里。籠子裡的老虎三餐無憂,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它們相互羨慕對方的自由或安逸,最後互換位子。但可悲的是,不久兩隻老虎都死了:一隻因飢餓而死,一隻因憂鬱而死。
長時間處於一種生存狀態下,是很難再改變再迎合其他的生存方式的。擁有一種積極的、樂觀的生存理念,必須是從一開始就要樹立和努力的。就像現在大多數的獨生子女,即使父母再想將他們培養成一個獨立自主、吃苦耐勞、積極向上、適應社會能力強的人,可獨生的狀況又不得不把父母的想法拉回到現實中來。就這一個命根子,有哪個父母不加倍的疼愛,以至於本該讓他們去嘗試和鍛鍊的機會,都會因父母的疼惜而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