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624畝(其中:水田374畝,旱地 2250 畝),人均耕地 1.08畝,主要種植 玉米、水稻 等作物;擁有林地11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59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1.07畝,主要種植核桃、木瓜 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 87370畝。有森林、耕地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582戶通自來水,有 2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12%)。有戶通電,有 60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60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8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240 戶(分別占總數的 63.76%和 39.54%)。
該村到村道路為 便道公 路;進村道路為土路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1.3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1.3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7輛,有農用車8輛,拖拉機25輛,機車2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460 畝,有效灌溉率為 20.7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373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5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149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42 戶;全村有1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5 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115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2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62.9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9.61萬元,占總收入23.13%;畜牧業收入 283.56萬元,占總收入的32.8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010頭,肉牛105頭,肉羊920頭);林業收入24.32萬元,占總收入的2.81%;第二、三產業收入337.5萬元,占總收入39.1%;工資性收入18 萬元,占總收入的 2.08%。農民人均純收入2146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10人(占勞動力的7.43%),在省內務工95人,到省外務工1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主要銷售往 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28.9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6.5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核桃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產業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07戶,共鄉村人口2470人,其中男性1281人,女性1189人。其中農業人口 2470 人,勞動力1479人。該村以漢、白族為主(漢、白族混居地),其中 漢 族 1730人, 白族682人,其他民族 58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2317人,參合率 95 %;享受低保29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78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1.3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 2507平方米,擁有教師 27人,在校學生 340人,距離中學1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40人,其中小學生245 人,中學生95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 1 個。
人文地理
老窩村是以漢族為主、白族、僳僳族等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多民族聚居使該村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多彩:白族的舞龍、霸王鞭;漢族的七月半祭祀民間文化、手工製作藝術;僳僳族信奉的基督教宗教文化等等。該村還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老窩土司衙門。這裡保留了民國時期白族土司居住的院落、建築文化藝術和牆體繪畫藝術。是研究民國時期土司政權和生活的重要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