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老年骨關節炎:是一種多見於老年人的慢性退行性非炎症性關節疾病,又稱老年性關節炎、股性關節炎或退行性關節炎。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骨性關節炎在女性患病率中占第四位,在男性患病率中占第八位。在我國,老年人口約在1億以上,約有8000萬人口會有骨性關節炎的X線表現,約有4000萬人有症狀。北京的一項調查顯示,60歲以上的人群中,有症狀的男性骨關節炎者占,而女性占15%,而X線片上發現有骨關節炎者男性占,女性占。已開發國家老年人占25%,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我國也進入了老齡化國家,這種疾病會不斷地增加。治療這種疾病還將會耗費巨大的醫療保健資源。況且各國政府和媒體對此重視不夠,在我國也存在這個問題,在我國普遍存在對骨性關節炎的普及教育不夠,病人對骨性關節炎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對手術治療也有顧慮,醫生對手術不夠了解,對手術技術操作不夠熟練。
因此在1998年4月,在WHO支持下,於瑞典隆德大學舉辦了由70多名骨科、風濕科、骨質疏鬆、創傷學及理療與康復專家參加的研討會,會上LarsLidgren提出將2000-2010年定為骨與關節的十年。1999年11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簽署正式支持檔案。2000年1月13-15日,WHO在日內瓦正式在全球啟動此項活動,750個醫療機構簽署檔案,37個國家政府支持骨關節十年活動。世界衛生組織確定通過十年的努力,將骨性關節炎的預期發病率降低25%。2001年4月,我國成立了衛生部關節炎防治教育計畫基金,從衛生行政部門開始重視此疾病。每年的10月12日還是世界骨關節炎日,其目的也是提醒人們重視對骨性關節炎的防治。因此對骨性關節炎的預防和治療是一項全社會都需要重視的工作。
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有哪些特點?
一就是老年人發病率高:該病的發病率與年齡密切相關,前面已經談及。
其次是女性患者多,特別是在絕經後:在45~55歲的人群中,男女發病頻率相當,而到55歲以後則女性患者明顯居多,總體上說女性患骨性關節炎的幾率是男性的兩倍。
再次是肥胖: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肥胖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有一定的影響。除肥胖而引起的機械性因素外,還與肥胖的全身代謝因素有關。膝關節承受的應力及方向取決於肢體的力線、體形、肌肉力量及其相互作用。肥胖女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是正常體重女性的4倍。肥胖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生機制的影響是複雜的,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此外,肥胖時脂肪的分布與骨性關節炎的發生有相關性,即腰部脂肪多的病人易患髖、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而髖部、大腿的脂肪卻很少引起骨關節炎。
種族因素也會骨性關節炎的發病,西方人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率高,而東方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率高。
一些特殊職業人員易患骨性關節炎:如礦工、采棉花者、重體力勞動者、職業運動員或舞蹈演員等,主要是由於關節軟骨長期受高強度的應力磨損或受傷引起。
關節損傷也是引起骨性關節炎的一個重要因素:如關節周圍的韌帶損傷引起關節不穩、半月板損傷或關節內骨折等。我國著名速滑世界冠軍葉喬波二十多歲膝關節就因為反覆受傷引起創傷性關節炎做了手術,取出相當多的軟骨碎片和游離體,肌肉力量減弱。
此外基因改變、關節軟骨營養障礙、代謝異常、神經性異常及關節的生物力學環境改變等均可引發骨性關節炎。如穿尖跟或寬跟的高跟鞋,走路時增加了膝關節平常所承受的應力,並且改變了膝關節的受力點,也容易引起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有哪些症狀
全身關節都可有骨關節炎,表現出相應關節的疼痛、腫脹、摩擦音、變形和活動受限。但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最高。約41%的骨關節炎患者為膝關節骨關節炎。這是因為膝關節為負重大、活動多、易受外傷、勞累和風寒刺激的關節。髖關節骨關節炎占19%。骨性關節炎關節疼痛的特點多為活動過多時出現,休息後可減輕。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還造成患肢下蹲、上下樓梯等障礙,嚴重時會產生內翻及屈曲攣縮畸形,最後出現關節病殘。
骨性關節炎可以預防嗎
雖然目前尚不能完全預防骨性關節炎不發生,但是通過一些措施,可以減少或延緩骨性關節炎的發生。這些措施包括減輕體重,儘量不穿高跟鞋,保護關節不要受到損傷,如避免關節受到反覆的衝擊力或扭力,儘量減少做頻繁登高運動、如果有半月板損傷應及時通過關節鏡進行修補或縫合,如果有關節韌帶損傷要及時治療,關節內骨折要手術解剖復位。如果關節周圍有畸形要及時手術矯型。另外注意服用VitA、VitC、VitE及補足VitD等對骨性關節炎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骨性關節炎能治療好嗎
5項對患者最少13年的隨訪研究顯示,骨性關節炎患肢的臨床症狀和X線片改變可以保持不便、進展或自發的改善。39%的患者在10年中有X線片進一步發展的證據。有10%的患者可以暫時自愈,但是還會進展。目前醫學沒有能力使骨性關節炎的病程逆轉,而大部分患者的病情會不斷地發展、惡化。因此絕大部分患者均需要進行治療。而治療的基本目的是緩解症狀、改善功能、延緩進程及矯正畸形、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保守治療無法完全治癒骨性關節炎,但是可以緩解症狀,延緩進程。而只有到了晚期,採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才是徹底解決骨性關節炎的根本方法。
藥物治療包括以下幾種:
抗炎止痛藥:國外首選對乙醯氨基酚,該藥物止痛效果好,不良反應少,費用低。通常1日總量不超過3g,但長期大劑量使用有引起肝或腎損傷的報告。如果此類藥物止痛效果不明顯或伴有膝關節積液,宜選用其他藥物。
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這類藥物具有抗炎、止痛和解熱作用,是治療骨性關節炎最常用的藥物。
但是其中有的阿司匹林、水楊酸、保泰松、吲哚美辛和萘普生等,對關節軟骨基質蛋白聚糖合成有抑制作用,不利於骨性關節炎,不宜選用,至少不應長期使用。
另一些藥物如雙氯芬酸、美洛昔康、萘丁美酮、依託度酸、舒林酸和阿西美辛等,對軟骨基質蛋白聚糖的合成無不良影響,甚至有促進合成作用,適於選用。而且,作為選擇性環氧合酶-2(COX-2)抑制劑的美洛昔康、依託度酸和萘丁美酮等都有與特異性COX-2抑制劑相當的胃腸安全性,且對心血管和腎的不良影響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