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老地房村隸屬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麻栗鎮,地處麻栗鎮西邊,距麻栗鎮政府所在地10.00公里,到麻栗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10公里。東鄰麻栗坡縣城,南鄰茅草坪歐,西鄰西疇,北鄰牛滾塘。轄老地房、岩嶧洞等2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44戶,有鄉村人口3527人,其中農業人口3471人,勞動力223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2120人。全村國土面積55.32平方公里,海拔1,500.00米,年平均氣溫15.50 ℃,年降水量 1,302.70 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5,993.00畝,人均耕地1.7畝,林地10,450.00畝。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993.00畝(其中:田1,034.00 畝,地4,959.00畝),人均耕地1.73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 10,45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53.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07畝,主要種植草果、梨、李 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 66,540.00 畝。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8.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05.00萬元,占總收入的47.28%;畜牧業收入182.00萬元,占總收入的26.7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679頭,肉牛187頭);林業收入548.00 萬元,占總收入的7.34%;第二、三產業收入127.00萬元,占總收入的18.65%;工資性收入83.00萬元,占總收入的12.19%。農民人均純收入1,625.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3.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8人(占勞動力的6.64%),在省內務工87人,到省外務工61人。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804戶通自來水,有40戶飲用井水。有844戶通電,有76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8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0.88%和92.4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8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12戶(分別占總數的68.95%和60.66%)。該村到麻栗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0.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8輛,機車9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978.00畝,有效灌溉率為16.4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978.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8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81戶;建有小水窖31口;全村有2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2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44戶,共鄉村人口3519人,其中男性1878人,女性1641人。其中農業人口3471人,勞動力 22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壯、苗族混居地),其中族壯族18人,苗族45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10人,占人口總數的3.1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03人,參合率83.52%;享受低保31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10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6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5個。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5所,校舍建築面積1,808.00平方米,擁有教師28人,距離鎮中學10.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03人,其中小學生338人,中學生265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年末集體總收入 4.15 萬元,有固定資產18.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收支情況。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共有黨員63人,少數民族黨員1人,其中男黨員7人。該村黨支部 年被評為 先進基層黨組織; 年被評為 先進集體等等。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文書等組成,下設29 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117人。該村團總支 年被評為 先進基層團總支; 年被評為 先進集體等等。
人文地理
該村主要以漢族為主(是漢、壯、苗族混居地)。漢族的節日主要有過大年(即除夕)、春節、過小年(一般在以正月十四居多)、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八月十五等節日。新農村建設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全村共建設1個小康示範村(半坡)。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全村共844戶3519人,有耕地面積5993畝,人均1.73畝,2009年人均純收入2145元,人均有糧320公斤。。鎮黨委、政府切實加強與州、縣掛鈎扶貧單位,新農村指導員派駐單位、縣級掛鈎聯繫領導的聯繫,最大限度爭取他們在資金、項目上的支持。加強與牽頭實施單位的溝通和協調,及時溝通信息,研究部署工作任務,團結一致,共同解決小康及溫飽示範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完善制定相關工作制度。加快了小康示範村建設進度,確保建設質量,突出了亮點。發展重點
該村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一是基礎設施薄弱,進村道路等級低下,入戶路差,人民民眾居住環境與條件差。飲水質量不達標。沒有科技活動室及會議室,農灌設施差。二是缺少可持續發展項目的發展支持。民眾增收緩慢,看病難的現象仍然存在。該村今後的發展重點是:一是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業。到"十一五"期末,發展茶葉100畝以上。烤菸生產規模達2000畝以上。生豬出欄達5000頭以上。認真發展養牛,提高肉牛出欄數量。二是切實加快剩餘勞務的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三是解決出行難,看病難的現象,切實提升農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水平。到"十一五"期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2093元增加到2145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