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老君山林場,1955年在欒川縣建老君山林場。1956年4月在陶灣建伊源林場。1964年兩場合併,定名為老君山林場。場部設城關鎮大南溝村。林場總面積3.96萬畝,資源分布6鄉1鎮,設十方院、滴水棚、養子溝、寨溝、常家嶺壕、六肩凹、沙嶺壕、抱犢寨、犁水橋、楊樹坪10個林區。1980年場內附設木材加工廠,年產值1.5萬元。1985年-1989年,全場育苗48畝,造林2400畝,撫育間伐2400畝,採伐木材4000立方米。1989年職工67人。活立木總蓄積101.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84.7%,固定資產28萬元。
1982年8月,河南省政府將老君山林場批建為“老君山自然保護區”.1989年8月組建“老君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著重研究、分析植被的區系成份、起源、發育及演化趨勢,為全縣農、林、牧、副、漁的規劃與發展提供依據,據1988 - 1989年調查:自然保護區有木本植物517種,1個亞種,57個變種,3個變形。隸屬於71科,190屬。其中:喬木180種,22個變種,3個變形;灌木279種,1個亞種,26個變種;藤本50種,9個變種;竹類4種;半寄生植物4種。在各類生活型的木本植物中,常綠喬木13種,1個變種;常綠灌木15種;常綠藤本植物2種,1個變種;常綠半寄生植物2種。總計常綠植物36種,2個變種。常綠植物占全部木本植物的6.9%,本區落葉木本植物占絕對優勢。
自然保護區的植被,以落葉闊葉林及落葉闊葉灌木林為主,占本區面積的90%;草甸及沼澤,在林緣有零星分布。喬木在本區植物中占主導地位。殼斗科、樺木科、楊柳科和松科植物中的喬木,是構成本區林分建群層的主要樹種。槭樹科、山茱英科、椴樹科及漆科,是構成本區雜木林分建群種的主要科。豆科、薔薇科、虎耳草科、葡萄科、杜鵑花科、鼠李科等22科中的植物,是構成林下灌木及灌叢的優勢科種。喬木、灌木及草本構
成不同植物群落,充分利用不同空間的光、熱、水資源而生長、發育、演化,起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提供物質財富等作用。
自然保護區中,用材樹種有:銳齒櫟、油松、栓皮棟、華山松、椴樹、山楊、紅樺、千斤榆、漆樹、大葉朴等40種。澱粉植物有:櫟類種子、毛栗、板栗、葛根、紫桐等。
纖維植物有:小構樹、扁擔格子、胡枝、葛條等。釀造植物有:山楂、獼猴桃,山葡萄等,木本油料植物有:松、榛、山胡椒、三亞烏藥、臭椿、漆、烏柏等。藥用植物有:山茱萸、五味子、粉防己、八月炸、女貞子等。鞣質類植物有:山荊子、山楊、五倍子、衛矛、化香、槓柳、君遷子、爬山虎、櫟類等。草本植物很多,其中藥用的有桔梗、柴胡、冬花、葛蒲、細辛、天麻和寄生類豬苓等等。動物資源鳥類較多,其中珍貴的有紅腹錦雞。
獸類有野豬、山羊、鹿、獐、黃腰狸、果子狸、松鼠、兔、大鯢等。
古蹟
山頂太清觀始建於北魏,歷代重修,唐代尉遲敬德曾監工重修,明朝最為鼎盛,鐵椽、鐵瓦、金碧輝煌,千百年來,一直是豫、陝、皖、鄂等地眾香客朝拜的中原道教聖地。近年來,東南沿海香客也慕名前來,僅台灣高雄九龍八風進香團每批朝山者就達百人之眾。
旅遊資源
老君山不僅是中原道教聖地,而且也是北國山水精華薈萃處。老君山地處南亞熱帶與北溫帶的過渡帶上,氣候適宜,冷暖相宜,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有各類動物180餘種,植物1861種,被業內專家稱為:天然動植物種質資源基因庫。因此1982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7年和河南省其它5家省級自然保護區統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僅2000年開發以來,老君山生態旅遊區管理區先後籌集資金5500餘萬元,先後開發了以品味道教文化和領略伏牛主峰為主題的道教文化區和以欣賞飛瀑流泉為主題的生態觀光區兩大區域,景點150餘處,其中自然景觀主要有:捨身崖、南天門、馬鬃嶺、石林、朝陽洞、仙人橋、君山天瀑、老龍窩、悟道石、亮寶台、玉皇頂等,主要人文景觀有:十方院、靈官殿、淋醋殿、菩薩殿、道德府、煉丹爐等,當代著名作家李準觀後讚嘆“秀壓五嶽、奇觀三山;黃山奇峰七十二、君山奇景知多少”。
老君山景區現有農家賓館25家,床位800張,並有二星級賓館老君山大酒店與景區配套,可接約130人住宿,賓館餐廳雅間15個,大廳一個,可同時容納300人就餐。
老君山景區配套設施完善,可以滿足遊客的吃、住、行、游、購、娛各種要求,購物廣場,不僅有全縣共有的香菇、木耳、核桃、玉米糝等地方特產,而且還有根據《史記》中司馬遷對老子的記述的老子騎牛像,以及依據河南鹿邑老子故里、河南欒川老君山、河南靈寶函谷關和陝西周至樓觀台以及北京白雲觀等專家人士的指點,歷經兩載耀世而出的“太上老君”金像。
交通
老君 山交通便利,可進入性強,距洛陽機場148公里 ,緊鄰洛欒快速通道,景區內鋪設三級水泥公路13.5公里,人行步道34公里。
2003年4月25日,老君山一日游環線建成,正式對外接待遊客,2004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已成為中原地區集山水景觀與道教文化為一體的標誌性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