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岩民居

老司岩民居

時代為清。位於湖南省古丈縣,老司岩茄通鄉,此為湘西保存較完好的土家族古代民居群落。老司岩是酉水岸邊廢棄的一個古鎮,其村寨為湘西保存較為完整的土家族明清時期的古代民居群落,昔為老司城通往外地的重要水碼頭,曾經有一度的繁榮時期。現在遺存有三華里長的石板路古街道、清代古井、店鋪、3座四合院、花園、私塾,及清鹹豐年間修建的伏波宮、石碑等。另有許多古代民俗文物,如紡車、米升、碓磨、桐油燈、三滴水床、箱櫃等。其建築中的石雕、窗欞、門楣等,圖案精美,工藝精湛,保存完好,堪稱古代土家族藝術之精品。

簡介

老司岩民居,湘西土家族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古丈縣紅石林鎮,建於清代,為湘西保存較完好的土家族古代民居群落。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72-31。

建築遺存

老司岩是酉水岸邊廢棄的一個古鎮,其村寨為湘西保存較為完整的土家族明清時期的古代民居群落,昔為老司城通往外地的重要水碼頭,曾經有一度的繁榮時期。遺存有三華里長的石板路古街道、清代古井、店鋪、3座四合院、花園、私塾,及清鹹豐年間修建的伏波宮、石碑等。另有許多古代民俗文物,如紡車、米升、碓磨、桐油燈、三滴水床、箱櫃等。其建築中的石雕、窗欞、門楣等,圖案精美,工藝精湛,保存完好,堪稱古代土家族藝術之精品。
老司岩民居老司岩民居

歷史背景

老司岩因其東、北、西三面環繞酉水,自古以來便是西至巴蜀、北通湖湘的必經之地,且為八百年湘西土司王朝的軍事前哨。明朝時期,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各方商賈雲集此地,逐漸興盛。鼎盛時村里人口達5千之眾,因其繁華而得“小南京”之名。民謠有“張三千,米八百,黃家來了個斗蓬客”。清朝中期以降,老司岩俊彥輩出,尤以富甲酉水河的黃儒臣為代表,物業延伸到四川、貴州、湖北等省,被乾隆帝賜為“封君大人”,恩準不上皇糧不拉夫。因其家財巨殷且廣施善舉而深得鄉鄰敬重,人稱“儒臣公公”。後因連遭三場“天火”,家道逐漸中落。

建築格局

在湘西老司岩民居中,有兩棟被稱為“紫荊屋”的明清時期民居老宅,成為吸引人們眼球的亮點。兩棟“紫荊屋”位於古丈縣茄通鄉老司岩村張家灣組,分別為明清時期所建,均為木質結構。與普通房子不同的是,它們大門前上方橫有一條“二梁”。村里人把其中一棟“紫荊屋”叫作“老屋”,因為它們是村子裡最古老的房子,許多湘西北黃氏祖宗族都稱自己是從老司岩的老屋出來的。老屋是個四合院,古風古貌韻味很濃,柱石精雕細琢,院內各處窗花各不相同,但不失精美,房基、台階、天井均用青紅條石鋪就。在“二梁”上撰寫有“百福駢臻,千祥雲集”八字,還雕刻著精緻的圖案,雖歷經時間風雨,仍清晰可辨,油漆顏色也很鮮明。據當地老人說,另一棟五柱八的“紫荊屋”是乾隆時期富甲酉水河的黃儒臣為其園丁所建,房屋“二梁”上畫的是太極圖,圖兩側用正楷字書寫有“煥然維新,美奐其室”一聯。六扇大門上的窗花精美一致。

文化含義

據南朝梁吳均《續吳諧記》載:漢代田真、田慶、田廣三兄弟分家,決定把院中的紫荊樹也分三段,各家一份。第二天砍樹時,紫荊已枯死。田真見此情景,對兩個弟弟說,樹聽說分為三段,自己枯死,人真不如樹呵,說完悲不自勝。三個決定不再分家,而紫荊樹居然又復活了。故後人以“紫荊”比喻兄弟骨肉同氣相連。前人建此屋,其用意大概也是希望子孫團結互助,奮發有為。

文物保護

2002年5月,老司岩民居被列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成立了老司岩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該協會由村民自發組織,經縣民間組織管理局依法批准成立,縣文化局指導其業務活動。協會有會員近200人,組建了土家族溜子表演隊、土家族擺手舞表演隊、陽戲劇團等民族文藝表演團體,成立了老司岩民居文物保護小組。協會成立後,將通過表演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娛節目,開展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宣傳活動,推動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促進旅遊經濟快速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