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歷史

玉石發展到元朝已經有了第一個玉雕作品,拉開了玉石雕刻的開端。 由於玉雕工藝的流行發展,明朝時期出現了名雕刻師陸子剛。 但是,這時期的吃玉之風,卻是空前絕後的。

翡翠歷史文化介紹

茫茫玉石界中,不乏光芒萬丈的寶石,溫潤如水、氣質內斂的翡翠玉石獨受東方人喜愛。自古,就有“君子比德如玉”的典話,中國人自古就有一種內斂、溫恭謙讓、含蓄的氣質在裡面,這一點正好與翡翠玉石相符合,對了中國人的審美觀,於是,在中國乃至整個東方形成了一股翡翠熱。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君子對玉,便有著一種別樣的情有獨鍾。
因而君子佩玉,除了明志,還有兩個作用,一個是“節步”,行路時溫文爾雅、不疾不徐,所戴玉佩發出的聲音才會有序而不凌亂,長久佩戴自然可養出君子風範;另一個,行走時環佩叮噹,向人昭示自己是個光明磊落的人,不會行偷聽窺看等非禮之事。“君子以佩玉為美”大概就是出自此吧。到了唐代,更有明文規定“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帶”,玉帶被定為最高等級,只有帝王和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使用。玉,也逐漸成力中國人心目中“德”的代名詞,它除了被人拿來比“德”也被人拿來試“德”。
武則天曾經把諸皇孫召集到殿上看他們玩耍,然後出示了西國進貢的玉環釧杯盤等,排列於前後,命令孫子們爭取,以觀其志,孫子們莫不搶先恐後,獨有李隆基端坐,不為所動。武則天大為驚異,撫摸著他的背說,此兒當為太平天子。然後取出太宗珍藏的“玉龍子”給他。
皇室自古多爭端,武則天利用一些玉器挑選出真命天子,而明皇帝朱見琛則推出“一團和氣”,試圖平息帝王間的矛盾和內斗。朱見琛的父親英宗奪取其弟代宗的帝位,並殺害了抗擊瓦剌有功的兵部尚書于謙。朱見琛繼位後,痛定思痛,親手畫出了《一團和氣圖》,題跋曰“合三人以為一,達一心以為二,忘彼此之是非,藹一團之和氣”,意思是只有皇室內部、大臣之間一團和氣才能“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必備”。官中玉匠隨根據此主張雕出了“一團和氣”玉飾。之所以選用玉這種材質來承擔這個勸戒的作用,應該和玉的柔和溫潤分不開的。也只有玉,才能無愧於此任。

翡翠歷史之清代時期

中國玉器傳統,在清代得到了全面繼承和發揚,清代玉器集歷代玉器成就之大成,陽刻、陰刻、浮雕、透雕、俏色和描金鑲嵌等,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特別是巨型玉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小型玉雕之外,巨型玉雕在清朝取得了卓越成就,人們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都濃縮進玉雕之中,乾隆皇帝對玉器的重視程度也很高,此舉更是推動了國民玩玉賞玉之風。
清代玉料充足,設計精到,加工方便,宮廷玉器規模超過歷代王朝。乾隆皇帝把玉雕當國家大事操辦,親審、親閱、親批,國家專設辦玉機構,抽調大批能工巧匠進宮刻玉,上下官員,同心協力。崇玉、玩玉、用玉、藏玉之風,無論深靈玉探寶度廣度,都超過了歷朝歷代。清代玉器,在繼承了數千年中華傳統玉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了融合與創新,深深表現出它的時代特點:新、奇、特、高。

翡翠歷史之元明時期

玉石發展到元朝已經有了第一個玉雕作品,拉開了玉石雕刻的開端。而發展至明朝時,雕刻工藝已日漸純熟,並且將吉祥圖案與玉石相結合,出現了很多寓意精彩的翡翠雕件,甚至出現了鑲嵌工藝,玉石與金銀的結合,更顯珠光寶氣。由於玉雕工藝的流行發展,明朝時期出現了名雕刻師陸子剛。接下來就一起來詳談玉石在元明時期的發展。

元朝時期

元朝玉器,法古漢唐,粗細兼備。北方做工,粗礦直率,刀法渾厚;南方型制,精雕細琢,刀法細膩。出現了中國玉雕史上,第一件巨型玉雕作品《瀆山大玉海》:在驚濤駭浪之中,海龍、海馬、海鹿等十三種瑞獸,上下翻騰,破浪前進,氣勢磅礴,勢不可擋,反映了元人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時代精神。

明朝時期

文化上既有傳統又有革新,舊的式微,新的萌動,工藝化、裝飾化、玩賞化傾向比較明顯。玉雕手法多元化,看去粗曠渾厚,潑辣蒼勁,但又不失精美秀麗,別致高雅。金玉珠寶,為明代所開創,玉飾鑲寶,更顯珠光寶氣,玉包金邊,更覺金氣四溢。用精細的鑲嵌工藝,將不同品種、不同款式的金玉組合起來,使其金玉交輝,瑰麗無比,戴者更顯雍容華貴。明代玉器有此成就的原因,一是海路貿易開通,促進經濟繁榮,推動了玉業的發展。二是朝廷加強了玉匠管理,使玉雕走向規範化和規模化。三是玉料供應充足,加工生產方便。
在明代諸多的玉雕高手中,陸子剛是傑出代表之一,稱尊為“碾玉妙手”。陸子剛玉開創了中國玉器雕刻新風。既有追求古拙簡樸的藝術特點,又有融會個性的巧妙構思。陸子剛作品,設計獨特,部局新穎,簡練典雅,非同俗流。

翡翠歷史之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大的分裂時期,是思想極其自由的時期。作為文化組成的玉器,深深打上了追求思想開放的時代烙印。思想欲解放,但遇不上好社會。連年征戰,社會動盪,交通阻隔,經濟遭受破壞,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和田玉開採和輸入極其困難,再加上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動搖,以及道家求仙尋藥煉丹術的盛行,在長達三百六十年的魏晉南北朝歷史中,玉飾品除宇珩流行外,其他皆處於淡化、消退的狀態之中,玉石的功能開始扭曲。
原先樹立的“君子以玉比德”的觀念,這時已經消逝殆盡;原先的“君子必佩玉”的做法,這時也不再提及;原先的言必稱玉的社會風尚,這時也不再有人理會;原先建立的關於玉的一套典章制度,這時已開始廢弛,玉業出現一個低谷時期。但是,這時期的吃玉之風,卻是空前絕後的。

翡翠歷史之唐宋時期

隋唐時期

統一的隋王朝,僅存在37年,玉器製作秉承前代工藝,徘徊在前朝低谷中。唐朝就大不一樣,國家實行開放政策,由統一走向強盛,玉石風氣開始撥亂反正,玉雕工藝又隨之興起。
唐時期的玉器,不管在造型設計、圖案構思、雕琢技藝,都比前代有較大進步,出現了新的特點,造型打上了異國情調的烙印,與實際用途逐步統一,佛教玉器增多,舊的禮儀玉退出歷史舞台。在玉器改革的演進中,既有對漢魏傳統的繼承,又有受西域藝術影響的創新發展,對後世影響最深的是,將佛教文化與玉文化結合。一個保佑平安、祈求福祉的玉觀音玉佛,承載了一千五百年的文化內涵,祖祖輩輩,代代相傳,興趣不減,情致不移,觀念不改,延綿不絕。

宋、遼、金時期

宋朝是一個孱弱可憐的社會,國家危難,山河破碎。但文化藝術又有所發展,出現了某些繁榮。哀國之破碎,嘆民之維艱,怨治者之無能,悲命運之晦氣,反映在玉器上是一種冷靜沉思的雕琢,這時期的玉雕工藝技術特點是冷凝和雅致,因受繪畫藝術的影響,花鳥題材是這一時期玉器的主要內容。宋徽宗嗜玉為癮,玩玉成癖,愛玉如命,要朝廷向民間徵集珠寶珍奇。上行下效,朝廷士大夫沉迷於玉石的把玩之中。需要助推了市場,由於市場推手的作用,使得宋代玉雕開了中國玉史兩個先河:一是效先崇古,大量製造仿古玉的先河;二是自己動手,民間琢玉的先河。
過去藏於深宮的玉器,開始走到民間露面,一些普通的價位不高的玉器,普遍為老百姓所接受。出現了玉器史上百姓愛玉、用玉、玩玉、藏玉的一個新的轉折時期。
遼代是由契丹族耶律部落建立起來的地方民族政權,文化底蘊較淺,但長期受中原影玉器雖然較少,但製作工藝的水平不低。
金代是由女真族建立起來的政權,以淮河為界,與南宋對峙相處百餘年,玉器文化受漢族文化影響,融入自己的女真文化,形成了獨特的玉雕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