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華晴隆

翠華晴隆

滄海桑田,萬象更新,晴隆縣名,多有更迭,上溯其源,可至秦漢。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置尾灑驛緊衛,繼在今縣城內設尾灑堡。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指揮使梁海擇地,在尾灑堡設安南衛,建安南衛城,今縣城始定。

晴隆千峰翠,隆地萬物華。睛隆縣域地貌屬高源峽谷區,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海拔最高點為2025米,最低處為543米,具有“山高、谷深、坡陡”的特點,具有“十里不同天”之稱。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小麥次之;經濟作物有茶葉、柑橘、苡仁米、油菜、甘蔗、花生等,其中茶葉、柑橘、苡仁米等在國內久負盛名。全縣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銻、黃金、鉛鋅、鈦、螢石、大理石、矽石、貴翠等。主要經濟支柱產業除農業外,工業方面有煤炭工業和電力工業,蓄量極大的鈦礦正待開發。
滄海桑田,萬象更新,晴隆縣名,多有更迭,上溯其源,可至秦漢。春秋戰國時期,縣為牂牁國(郡),夜郎國(郡)屬地。秦漢時期設立縣制,在縣屬地一度置夜郎縣、談指縣。蜀漢時為賁古縣和漏江縣,可稱賁古縣,亦可稱漏江縣,後廢賁古縣,稱漏江縣。魏晉時期,西南少數民族爨蠻勢力擴張,東爨烏蠻首酋阿輪占據盤江地,廢除縣制,稱於矢部。唐貞觀年間,太宗遙置盤州,縣地屬盤州,仍歸於矢部領。直到元代,於矢部附元,置普安路總府。在今縣城設尾灑驛(尾灑系苗語,為“水下”驛之意)。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置尾灑驛緊衛,繼在今縣城內設尾灑堡。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指揮使梁海擇地,在尾灑堡設安南衛,建安南衛城,今縣城始定。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衛建安南縣。1941年5月,時逢抗日戰爭期間,因安南縣名常與鄰國法屬殖民地安南(今越南)名相混淆,貴州省政府決定,取縣城蓮城鎮西南隅名山晴隆山山名,作為縣名,更安南縣名為晴隆,晴隆縣名至今已七十個春秋。
晴隆縣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進程中,曾發生許多重大事件。明洪武十四年十二月(1382年1月),普定指揮使顧城率兵進入尾灑地,伐阿黑諸寨土著,阿黑十餘寨歸附明王朝;正統十三年(1448年),安南衛轄地苗人鄢十班率眾起義,圍攻安南衛城近年余,景泰元年(1450年),安南總兵梁瑤邀普安州土判官隆本率土兵馳援,與安南衛指揮使肖能夾擊鄢十班,起義失敗;弘治十一年(1498年)土判官隆暢之妻米魯與土司營長阿保造反,在安南衛城外高築寨壘,圍困安南城,取寨名為“阿先”,隆暢之妾和兒子在城南門外築一寨,寨名“承天”,其自字號“無敵大王”。黔國公沐昆率兵討伐,破阿光、承天二寨,米魯、阿保等敗逃,繼游戰於安南衛與普安州之間,十六年(1503年)沐昆靖平米魯;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安南衛轄地河塘、毛口的少數民族首領老光凹聚苗、夷等族人起義,北盤江中上游沿岸民族隨之回響,聲勢浩大。貴州巡撫率兵鎮壓無果。四十七年(1618年)省巡撫張鶴鳴與安南衛指揮使梁東旭等,集漢軍、土兵進行包抄圍剿,起義失敗;清鹹豐同治年間,白族起義軍占領安南縣城達十年之久,至同治十年(1871年),駐守安南的義軍失敗;民國後期即1940—1941年間,侵華日軍先後派遣飛機63架次,對縣屬盤江,魯打鄉鄉長及聯保主任抓太平頭村民劉老大的獨兒子當壯丁,引發鄉民暴動,國民晴隆縣府及第三行政公署連續三次派兵鎮壓未果,是年臘月,當局集保全一、三團部分兵力,對暴動隊伍進行圍剿,暴動失敗。
晴隆縣民族風情濃郁,風景這邊獨好。晴隆縣建制歷史悠久,在縣境內尚存一些文物名勝古蹟,有城西的“欲飛”摩岩石刻,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盤江橋摩岩石刻群、安谷磚牌坊等,均為州級重點保護單位;位於城南1公里處的二十道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三望坪草場,光照湖景區等別具一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