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龍縣

翔龍縣

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宋帝趙昰避元兵至今廣東湛江市郊區硇洲島。是年四月,昰卒,衛王趙昺即位於硇洲,改元祥興,升硇洲為翔龍縣,隸化州。是年六月,趙昺離硇洲逃往新會崖山。

簡介

廣東省湛江市硇洲島古稱“硭洲”,宋末皇帝趙昺在島上登基。升格為翔龍縣後,始改硇洲。

歷史沿革

《宋史·二王紀》有載:“景炎二年三月(1277年)罡硇洲。四月,罡殂硇洲,眾立衛王昺為主,升硇洲為翔龍縣”。1275年,元軍揮師南下,攻破南宋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將臣陸秀夫、張世傑、 文天祥等文武百官及十萬士卒,護送年僅11歲的宋端宗和其弟衛王趙昺,避元兵追殺,1277年3月,從東南沿海逃亡到硭洲島。宋端宗年幼體弱,疲於奔命,一路擔驚受怕,4月在島上病亡。喪事料理完畢,陸秀夫等眾臣擁8歲的趙昺為帝,史稱“宋帝昺”。趙昺即位,改元祥興、升硭洲為翔龍縣,並計畫安頓下來以圖復國。硭洲遍地是石頭,少帝昺便命士卒採石,築石牆,建行宮,並利用石頭作掩護抵抗元軍。古泛指遊牧民族為匈奴,眾臣以石頭可抵禦蒙古元軍之意,授意少帝昺下旨:“以石擊匈賜為硇”,把硭洲島改為硇洲島。祥興元年(1278年)元軍攻克雷州城,右丞相張世傑多次派兵攻打雷州府城,均失利,覺得硇洲這個小島,攻守都很困難,且孤立無援,不可久居,便與右丞相陸秀夫等相議,護少帝趙昺遷往新會崖山。最後血戰崖門,全軍覆滅,陸秀夫抱帝投海,苟延的南宋末代終結。硭洲雖改硇洲,但民間仍兩地名共用。高雷地區現存最早一本明朝萬曆年編纂的《高州府志》,《記事》中仍用硭洲地名。據說,直到清道光皇帝品嘗硇洲鮑魚後才欽定硭洲為硇洲,成為穩固地名。硇洲籍的廣東福建水師提督總兵竇振彪朝貢硇洲鰒魚(即鮑魚),道光吃後有如夢初醒之感,極為歡喜,遂問產地。竇回覆說產自硭洲,民間俗稱硇洲螺魚。又是硭洲又是硇洲把皇帝弄糊塗了,後方知是南宋趙昺帝立國的翔龍府,便欽旨把硭洲定為硇洲紀念宋皇。從此,歷代編纂的《辭源》及編著的史書,開始正式出現硇洲地名。由此推測,竇振彪貢鮑,道光定硇洲名,也許確有其事。“硇”字也成了中國漢字的獨特字,連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沒有北京、上海的地名組詞,竟獨一無二有一個硇洲地名條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