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厭惡

習得性厭惡

習得性厭惡是指:個體在後天的成長中由於環境和他人的影響,加之自身腦的發育,發展出一種對特定事物的厭惡感。主要強調這種厭惡感不是先天就存在的,是習得而來的。

基本信息

簡介

厭惡是一種情緒,也是最神秘的一種情緒。厭惡來自於習得性,並最終成為我們關於自身脆弱和有限的生命的獨有認識。任何觸發厭惡的事物,從各種物質、人體結構,再到我們世界觀被粉碎,都可以引發我們的厭惡。所有厭惡都會引起迴避,但特定的、轉瞬即逝的厭惡感是不能被制約的。厭惡可以是明顯的、內在的和簡單的,或者是抽象的、哲學的和複雜的 。

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盛行那個時代,華生通過恐懼習得的實驗說明了恐懼情緒是可以通過條件反射後天習得的。這一研究結果可以被套用來解釋常見的其他情緒,如憤怒、愉快、傷心、驚訝或 厭惡等的緣由。但當時人們尚沒有注意到此類實驗可能對被試所造成的傷害,諸如,情緒實驗可能會使人類被試難以擺脫負面情緒(如恐懼)的困擾等等。當研究者了解到這種危害以後,像小艾爾伯特的恐懼實驗這樣的研究就不被實驗倫理所容許了。人們開始採用不違反道德規範的新方法,來研究情緒的習得性,其中包括利用動物被試、減少被試受到的傷害等 。

雖然厭惡情緒對人類極其重要,但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關於厭惡的研究一直被忽略。直到最近二十幾年,研究者們逐漸發現厭惡在恐懼症、強迫症等神經症的發病機理中發揮重要作用(Merckelbach,de

Jong,Arntz,⪼houten,1993),厭惡與群體態度密切相關之後(Faulkner,2004;Navarrete&Fessler,2006),心理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才開始重視厭惡的研究 。

厭惡的習得機制

厭惡作為一種基本情緒,大多數時候被研究者忽略。然而,很多研究都暗示厭惡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這一情緒在臨床病理如恐懼症、厭食症和強迫症的發病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除此之外,人們的群體態度對厭惡也會影響。受家庭及社會觀念的影響,人們對身體相關的排泄物感到厭惡,兒童會被灌輸糞便是人體排出的最髒的排泄物這個概念。這種思想上教育不僅是外顯的口口相傳,而且還會通過一些日常行為將其牢固地內化進兒童的思想。社會文化、習俗、歷史條件等對厭惡起主導作用,使厭惡現象出現擴大化現象。不同人的厭惡反應方式是與所處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等有關。特定的文化形成特定的厭惡情景,不同的文化導致不同的厭噁心理和行為方式。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不同的文化習俗影響著人們判斷的對象,當認識的情景與自身的價值觀發生衝突時,厭惡就可能產生 。

習得性厭惡的神經基礎

研究者發現,亨廷頓舞蹈症患者不能夠識別厭惡情緒,主要是大腦基底神經節退化。基底神經節,由大腦底部四個相互聯結的區域組成的結構,除了負責控制動作機能外,還與人的動機與情緒,特別是厭惡情緒有關,當給健康的人注射抑制基底神經節活動的藥物時,正常人同樣會喪失識別厭惡表情的能力,但是識別恐懼、高興、悲傷以及驚訝面孔的能力不會受到影響。而另外一個與厭惡情緒有關腦區,便是腦島,腦島是一個向內凹陷的,並且被額葉、顳葉以及頂葉覆蓋的大腦結構。由於腦島看上去你是一個獨立其他腦葉的區域,因此腦島一度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腦葉,但是現在,大多數研究者將腦島視為顳葉的一部分。腦島是厭惡情緒加工的一個重要腦區,無論是厭惡面孔,還是骯髒食物的圖片,或者令人噁心的氣味都會激活這一區域。它的主要功能是負責人的自我放縱、感官快感以及成癮行為,此外腦島除了驅動人們享樂外,腦成像顯示,在人們觀看骯髒的廁所圖片,想像厭惡的表情時,腦島也會表現出劇烈的活動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