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靈道院

正山門前有一石板小橋,為出入該廟必經之處,稱為廟橋。

該廟舊時里人習稱為“北觀”,與鎮南端的仁濟道院即“南觀”相對而言。兩廟都祭崇城隍菩薩。翊靈道院始建於元代皇慶二年(1313年),至明宣德年間、正統元年(1436年)、天順三年(1459年)、萬曆中及清康熙四十年(1702年)、雍正中、乾隆五十年(1785年),屢經修葺並擴建。廟貌宏偉,殿宇壯肅。廟北二十多棵古黃櫸樹,自東而西遍植於廟牆之外,黛瓦黃牆,隱約於叢翠之中,益增寺廟古樸幽邃之感。正山門前有一石板小橋,為出入該廟必經之處,稱為廟橋。橋下碧水一泓,經廟前緩緩流入同里湖。正山門建築,上部為重檐翹角,門口有石獅子一對,進山門過一小天井,第二進為五開間樓房,中間為主要通道,兩側亦留有邊道。西側樓下塑一馬夫,手挽一匹彩繪駿馬。儀門高大壯穆,設有抱鼓石。石柱石沿的硬木戲台構造堅實,頂為翹角的磚瓦結構。戲台前為一片鋪有長方形石板的大天井。北側即為五開間單檐歇山頂的大殿(城隍殿),嘉慶元年(1796年)十一月,天井東西兩側各建成一溜十二開間的廂樓,樓下廊棚里各陳列著皂隸書吏衙役三班的泥塑。廂樓上,每逢演戲時,觀眾雲集,並有小販擺長板凳供應茶水,為一時之盛。後殿為觀音殿與城隍寢宮。寢宮擺設宛如人間閨幃,床帳、箱籠、妝檯齊備,雕花牙床前,上置一艘精鏤彩繪約長丈余的官船,和一匹精雕細刻、揚蹄起步的木馬,以備城隍出巡之用。最後邊為一堂屋,是本鎮鄉宦士紳組成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復善台,並開沙盤代人預卜吉凶。該台原設在同里湖羅星洲的關帝廟內,1938年4月,羅星洲遭日軍焚毀,遂遷移於此。堂屋旁側,有一精緻玲瓏的小花苑,供人玩賞。 在正殿前天井西邊廊廡處有一洞門,可通向另一建築群,其間有大士殿、真武殿、關帝殿(清乾隆五十年改建後稱為消災殿)。此數殿均為三開間形制,民國16年(1927年)秋遭火災後重建,前庭南西圍牆處另闢一側門,可徑通廟外。
解放前,同里鎮每當召開民眾性的大型集會,或地方上籌募公益款項而舉行義演,都在北觀舉辦。對戲台的維護加固被視為要務。戲台初建於何時,舊志未有記載,僅記有“清嘉慶十四年,里人重建戲台”。而最後一次修建,是在抗戰時期。解放後,改作糧庫,1958年,該廟大部被拆除,至今已無遺蹤可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