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赤岸中學

義烏赤岸中學創辦於1956年,同年9月,招國中新生2班,112名,學制三年,校名為“義烏第四初級中學”,校址在赤岸村馮氏祠堂後進。

基本信息

校史(待續)

1957年9月,招國中2班,學生111名。因校舍、師資緊缺,學校將初二兩個班併入義烏第一初級中學(即佛堂中學)。
1958年8月,遷到赤岸村北邊,即現在的學校所在地。其時,西面六教室及南面的宿舍17間和實驗室竣工。1959年書架,西六教室後面的宿舍20間完工。
1960年9月,東面六教室建成。招國中5個班,學生271名,全校共9班。這年有首屆國中畢業生77人;更名為“義烏赤岸初級中學”。
1961年上半年,第二屆國中畢業生109人,其中7人參軍。下半年初二年級班改編成4班。1962年,有毛店農中兩班初三學生併入我校,並給來部分校具。
1966-1967年沒有招生。“文革”期間,學校圖書室部分圖書被盜。1968年複課,秋季國中3班,學生144名,學制二年。
1969年9月,大禮堂建成,共9間。
1970年9月,高中首次招生51名,二年制。更名為“義烏赤岸中學”,為縣直屬完全中學。
1972年6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我校語文教研組的文章《關於語文啟發式教學點滴體會》(由王用正、許剛毅執筆)。此後,縣內外前來聽課的教師絡繹不絕,這年春秋季都招生。
1973年,在縣籃球賽中,女子級獲得第二名。翌年,縣籃球賽,高中女子組獲第三名。縣排球賽,女子組獲第三名。是年,擴擴建校舍,東六教室後面學生宿舍建成,共11間。至此,校舍初具規模。每次造房,師生挑泥拉沙,深山背樹,不怕苦,不怕累,發揚了輕工儉學精神。
1975年,校小水泥廠建成並投產,天晴,每天可生產水泥1000斤。生產三年,產量數百噸。為此,縣授予科學工作先進單位錦旗。
1976年起,一連四年,每年高中招4班,國中招1班或2班,其中有的停招。
1977年,縣田徑運動會,中學生A組獲團體總分第三名。這年上半年,東六教室前面建造了學生宿舍12(靠東頭)。後來又在同一座靠西頭接上12間。
1978年,國中開始改為三年制,校園西南角的辦公樓(2層,上下共10間)建成。
這年,參加全縣高中數理化競賽,化學榮獲集體第一名,五位學生代表參加,得個人第一、二、三、四、五名。數學物理均榮獲集體第二名。縣田徑運動會,A組獲得第三名,縣高中排球賽,男子組獲第二名。這年校內有高中理科複習生64人。此後數年內校內均有高中複習生,1982年9月,在上級統一規劃下,曾向全縣招高中應屆畢業生50名,編成文科複習班。到1984年3月,照上級指示,校內不再辦複習班。
1980年5月,校辦廠試產電流互感器。
1983年,我校大中專招生考試上分數線的有136人。1984年,大中專招生考試上分數線的132人,兩年上線人數在全縣名列前茅。
1983年2月(寒假中),大禮堂因厚雪壓塌2間。
1984年,王萃忠同志評為省先進工作者。初一學生傅成兵參加省中學生作文比賽,獲四等獎。
1985年下半年,第一次招職業高中1班(花卉、果木專業),65名學生。這年,高中開始改為三年制。高國中均無畢業班。全校有12個班,學生756人,是學生數最多的一年。
2月初,校辦“義烏虹光彩印廠”開始投產,到下半年,以改名為“義烏赤岸中學彩印廠”。
11月,參加縣田徑運動會,高國中均獲團體部分第三名,縣授予精神文明隊錦旗。
這年暑假,有81屆(3)班高中畢業生34人回母校開聯誼會。
年底,我校被評為“創建文明單位活動先進集體”。

人大提案:要求儘快恢復赤岸中學

2009年6月18日
網址:http://www.yiwu.gov.cn/zwb/hdjl/jyta/2009/201006/t20100618_272972.html

建議內容:
赤岸,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多少年來,這裡是義烏的重要組成部分,現為全市六鎮之一。這裡地域遼闊,物產豐饒,環境優美;這裡民風淳樸,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朱丹溪、馮雪峰、朱一新、朱獻文、馮澤芳、馮志祥王龍澤等名人從赤岸走出。現在的赤岸,居住著四萬多老百姓和一萬多外來人口。可遺憾的是這裡卻沒有自己的高級中學。近年來,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和廣大人民民眾強烈呼籲,要求儘快恢復赤岸中學,讓子女們沐浴黨的陽光雨露,享受改革開放和城鄉一體化的成果,就近走進屬於自己的中學,實現繼續就學的願望。
為什麼他們會提出這樣的請求呢?我們感到理由是很充分的。
一、從赤岸鎮的歷史沿革和近期規劃看。赤岸有數千年的歷史,唐朝武德六年曾是華川縣的縣治所在地。新中國成立以後,曾是縣屬赤磊區區政府所在地,當時曾管轄七個鄉。我市2006年——2020年總體規劃指出要完善義南副城區的配套設施,加快一主一點建設,一主指佛堂,一點即赤岸,要突出南部服務功能,真正把赤岸建成國際商貿城市的後花園。
二、從赤岸中學的辦學過程看。1938年無產階級革命家、文學家馮雪峰在赤岸辦過中學;1948年9月,私立東南出擊中學開辦;1952年開辦赤磊區中心國小附設國中班;1956年設義烏縣第四初級中學,1970年增加高中,到上世紀末,赤岸高中被撤併。赤岸高中辦學期間,民風、學風、教風堪稱一流,教學成績斐然,恢復高考第一年,赤中上線10名,一所比赤中規模大的中學是13名,後連續幾年高考名列全縣前茅。文革後,全縣化學競賽成績前6名中有4名是赤中,語文競賽第一名也是赤岸中學。當時縣裡曾下達檔案,全縣重點中學三所,即義烏中學、赤岸中學、廿三里中學。赤岸中學的語文啟發式教學的文章曾刊登於《人民日報》,成為全國語文教學的典範。多年來,赤岸中學為全市輸送了大批管理和教學骨幹。赤岸中學畢業的學生,不少已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骨幹,如新華社貴州分社社長朱國賢、浙江商業大學副校長、博導李金昌、浙江警官學院副院長金川、浙江金融學院副院長王琦等等,在許多方面頗有建樹,赤岸中學被稱為義烏的“黃埔軍校”和培育人才的搖籃。
三、從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精神看。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加快普及農村高中階段教育。”赤岸離城區遠,是義烏的邊區、山區,又是革命老2區,應該享受義烏同城待遇。現在唐山市、鞍山市還有陝西省神木縣神木中學率先實行了12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全額免費。我們義烏各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高中普及也將指日可待。
四、從老百姓的需求看。這裡的老百姓以農業為主,經濟相對落後,多數居住在農村,許多子女從未到過市區,像慈谿村到佛堂要55里路,到義烏城區有80里之遙,到蘇溪、廿三里、義亭就讀高中就更遠了,現在這樣做,即增加了農民的負擔,浪費
了人力、物力、財力,又存在著交通安全隱患,導致部分學生中途輟學,這樣長此以往,將會造成義務教育倒退,農民切身利益受損。
五、從兄弟鎮街近期恢復中學的情況看。近年來,上溪已把職校恢復為上溪中學,據悉,東河中學也己恢復,更名為義烏市第八中學。
綜上所述,我們只有一個心愿,一個請求,一個目的,要求市人大高度關注,市政府高度重視,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儘快恢復赤岸中學,讓它重放昔日的光彩,讓它為子孫後代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辦理結果:
蔣洪秋等10位代表:
你們提出的《要求儘快恢復赤岸中學》的建議收悉,現答覆如下:
赤岸這方土地,名人輩出,歷史悠久,確實是人傑地靈,在高中辦學過程中也曾創造輝煌,發揮過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分散辦學的困難和不足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逐漸顯現出來。因此,我國教育隨之走上了集中辦學、規模辦學的路子。在此過程中,我市堅持“三集聚”的思路實施我市中國小的布局調整工作,按照標準化、規範化的要求建設新校。通過多年努力,國小已由1990年的626所,逐步調整到了現在的67所,國中由34所調整到了現在的24所。由於義烏城區的迅速擴大,城區高中在原來只有一所義烏中學的基礎上,先後建成了二中、三中、四中,並遷建了義烏中學,大量高中生源都集聚到了城區,到1998年,赤岸中學在校生只有418名,9個班,規模過小,師資培養交流相對困難,很難繼續保持良好的教育質量,同時也不符合省教育廳對高中辦學規模不少於18個班的要求,因此,根據我市中國小布局調整規劃,考慮到交通便捷程度的提升,於1998年秋季把赤岸中學撤併到大成中學,讓學生到相對規模較大的學校就讀,對他們的學習、交往、成長應該更為有利。當然,赤岸的學生到相對較遠的學校就讀有可能會增加一定的經濟負擔,對此,我們將加大對經濟有困難家庭的資助力度。
就現在赤岸轄區內的生源情況分析,暫時還是以不恢復赤岸中學為宜,如果隨著我市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市場的進一步繁榮,赤岸轄區人員集聚,我們將按標準化、現代化的要求規劃建設新的赤岸中學。
最後,再次感謝你們對我市教育工作的關心、支持和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