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概念
一種不同物種成員之間的關係,其中一方或雙方從中獲得某種優勢;對每一個物種來說,好處的本質可能是相當不同的,例如一方可能得到保護免受捕食者的侵害,而另一方則得到築巢地或食物供應。
基本概述
共生關係中,起初應該屬於互利共生,企業的生存依賴於跨國公司的發展,而跨國公司也需要利用這種共生關係得到發展,但是在這種共生模式往往是不穩定的,跨國公司的選擇範圍遠遠大於中小企業。所以,採用共生模式的浙江民營科技企業不僅需要在資源優勢上與所共生的企業有互補性,而且在國際化過程中要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共享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對跨國公司過多的依賴,才能使得這種共生模式得以持久。在共生模式中,企業需要從互利共生起步,進而發展到與跨國公司共棲。例如,萬向在國際化初期就是依賴跨國公司(舍勒)而生存,隨著萬向的逐步發展壯大,獲得了舍勒對他的依存,從互利共生髮展到共棲。
共生模式
其中的效率與控制力存在一定的消長關係,採取共生模式可以獲得效率,但是也容易喪失部分獨立性,依賴性很強。例如33,許多南韓企業首先試圖以獨立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使用他們自己的資源和品牌。然而,他們很快發現他們缺乏品牌商譽以及其他需要快速國際化的內部資源。於是他們重新配置自己的資源,使自己成為一個或者少數幾個以美國或歐洲為基地的跨國公司的貼牌供應商。在大企業品牌效應的作用下,他們的最終產品也在全球範圍內銷售。儘管這些能夠使得小企業增加他們的收入以及縮減成本,但是這也使他們獲得了另外一個成本:過多的依賴單一的、壓制自己的顧客。然而,儘管大企業和小企業變得部分彼此依賴,但是大企業能夠經常多樣化他們的供給資源,這樣就可以減少他們對小企業的依賴。例如,大企業可以依靠他們強大的議價權力排除小企業向其他潛在的顧客供貨的可能性。
對浙江民營科技企業而言,企業應當認清形勢,採取共生模式,為“跨國企業配套”,是手段而不應是目的,最終解決的是企業發展的問題。而在與跨國公司合作的過程中,不能滿足於僅僅參與跨國公司的價值鏈或者與他們的聯盟,而要苦練內功,逐步掌握主動權,並儘量避免同業惡性競爭。
群居模式
與共生不同,群居指的是相同種屬的企業之間聚集行為,體現的是一個種群內企業之間的相互依存與支持關係。在生命系統中,種群是個體之上的一個組織水平。從個體到種群存在一個質的飛躍。雖然,種群是由不同個體組成的,但它不是個體的簡單和鬆散的組合,它是由不同的個體,通過相互的作用而構成的一個有組織和一定結構的系統。企業簇群,塊狀經濟迅猛發展是浙江經濟的一大特色。以富陽的光通信、杭州的軟體、樂清低壓電器等為代表,浙江省已有400多個產值超億元的產業集群區域,大大小小的集群總產值已占到浙江省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按照波特(PorterM.E,1998)的定義,集群(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內互相聯繫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的集合。那么,企業群居在一起的理由是什麼呢?縱觀浙江民營科技企業的群居現象,密集分布的企業容易形成相互依存的關係,即使是競爭性的新企業,通常也立足於原有企業的附近,利用已有的資源和其他企業的人才。另一個造成企業群居的理由是信息流動。由於企業群居,信息流動快,相互支持性也高,對外界的回應也快,甚至在企業間產生相互學習的效果,加速彼此能力的成長。因此,群居的企業往往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例如,杭州高新軟體園中群居的軟體企業的產品主要集中於行業套用軟體,特別是在金融證券軟體、財務管理軟體、醫療管理軟體等細分市場上占有很高的份額,而其他方面的軟體產品則較少。此外,群居還易於引起注意,而在網路經濟時代,注意力將是可能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