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伙效應

群伙效應是指人從出生到青年,再由中年到晚年,難以避免要經歷許許多多的歷史事件。文化歷史因素會在成人個體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背景總是有或多或少的差異,這些差異很可能影響到成人的智力活動。研究者考察了這種文化歷史因素給智力帶來的影響效應,心理學家把這種影響效應定義為“群伙效應”。

群伙效應

群伙指的是同一時代出生的人,如均為1950年出生者,他們的基本背景相同或極為相似,如營養條件、受教育水平、大眾媒介的影響,以及科學技術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或生活風格的改變等。不同群伙之間,由於所處文化背景及人生經歷的差異,在智力活動上也會表現出較明顯的差別。沙依對西雅圖追蹤研究的數據進行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分析比較後發現,處於同一年齡的不同群伙在基本心理能力上存在顯著差異(Schaie,1996)。比方說,1910年出生的人在20歲時達到的智力水平低於1924年出生的人20歲時達到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說被試的基本心理能力水平與其出生年份密切相關,出生越晚,基本心理能力水平就越高。沙依認為,這是由於社會文化歷史不斷發展導致的結果。人類社會總是越來越進步,人們的營養和醫療保健條件越來越好,接受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受大眾媒介與科學技術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人類的整體智力水平也就越來越高。
弗萊恩(Flynn,1987)比較分析了半個世紀以來歐洲數個國家不同年代18歲公民的智力測驗結果,發現年代越近智力水平越高是一個普遍現象,並且這種智力水平因時代演進而提高的幅度特別大(如有的國家的智商分數最大可提高25分),在流體智力測驗上的提高幅度要大於在晶體智力測驗上提高的幅度。有意思的是,相距30年的代際間智力差異相當於相差30歲的人(如20歲和50歲)在橫斷研究中的智力差異。弗萊恩的研究結果因影響了很多研究者對智力發展及智力測驗的看法,故往往又被人稱為弗萊恩效應(Flynn effect)。1996年,心理學家奈瑟(U.Neisser,1928—)曾組織過專門的研討會對此效應進行解釋。相當部分人認為應該排除遺傳因素的影響,而從文化歷史變化角度去理解這種效應的產生。因為遺傳進化的效果一般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體現出來,而是往往要經過許許多多的世代。一些研究者指出,產生這種效應的文化歷史因素主要體現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人的營養狀況不斷改善,童年生理疾患愈益減少,父母對個體成長越加關心,以及學校教育條件愈發優越等。很明顯,這與沙依的觀點基本一致。
吉爾里(Geary,1996)在一項研究中比較了中美成人在算術能力上的發展狀況,結果表明,雖然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青年人的成績都要優於老年人,但是中國青年人的成績要顯著比美國青年人高,而中美老年人之間則沒有顯著差異。吉爾里認為,這種不同文化背景下智力表現的差別並不是由於天賦的種族差異造成,而最可能反映的是社會歷史變遷的影響。因為倘若是天賦因素造成,則應該所有年齡段的成人都存在相同的文化差異。申繼亮等(2000a)也在一項跨文化研究中比較了中美成人智力發展的年齡特徵,同樣發現不少智力成分(如語詞、歸納推理和數字運算能力)存在顯著的年齡與文化的互動作用,即智力的文化差異對不同年齡段的成人具有不同的表現。在解釋這種現象時,他們強調文化歷史因素的作用。比如,在數學能力上,之所以年老的中美成人之間無顯著差異,而年輕的中國人明顯高於同齡的美國人,在於這些年輕中國人都出生於1978年之後,從這時開始中國逐步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在經濟上、生活條件上、身體健康狀況上、中國小基礎教育上以及社會對知識的重視上均比1978年前有了飛躍式的進步,且中國1978年後的中國小教育及少兒家長相比於美國更注重數學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可美國社會在1978年前後並無中國這樣大的變化。年老的中美成人在數學能力上的差異不顯著,則可能由於1978年之前在對此能力有影響的文化歷史因素上,兩國並無太大的差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