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M24輕型坦克

美軍M24輕型坦克

美軍M24輕型坦克,1943年3月,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卡迪拉克分公司開始研製M24輕型坦克,當年10月研製出樣車——T24坦克。1944年4月,T24坦克樣車定型,稱為M24輕型坦克,並以美國陸軍阿德納·R·霞飛將軍的名字命名,通稱為“霞飛”(Chaffee)坦克。

生產研發

美軍M24輕型坦克 美軍M24輕型坦克

美國通用汽車卡迪拉克汽車分公司於1943年3月開始研製M24輕型坦克,當年10月制出首輛樣車-T24坦克。1944年4月試生產了24輛以後,該坦克被正式命名為M24“霞飛”輕型坦克。到1945年6月,一共生產了4070輛M24輕型坦克。

M24輕型坦克從1944年4月開始試生產,到1945年5月,卡迪拉克汽車分公司和馬塞-哈里斯公司共生產了4070輛。該坦克的火力和裝甲防護力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有的輕型坦克,其機動性也可與二戰中的同類坦克媲美。M24輕型坦克從1944年開始裝備美國陸軍,編入美軍駐歐洲的先頭部隊,曾參加了萊茵河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除美軍外,奧地利、法國、希臘、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西班牙和巴基斯坦等國的軍隊也都使用了M24輕型坦克。該坦克參加了韓戰、印度支那戰爭和印巴衝突等。此外,中國國民黨軍隊中也有過此種坦克。

基本構造

美軍M24輕型坦克 美軍M24輕型坦克

M24坦克為傳統的炮塔式坦克,它的火力和裝甲防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輕型坦克中最強大的,機動性也可以和二戰中的同類坦克媲美。它安裝一門M6型75mm火炮,發射被帽穿甲彈和榴彈。車體和炮塔為均質鋼裝甲焊接結構。

M24輕型坦克為傳統的三人炮塔式坦克,車內由前至後分為駕駛室、戰鬥室和發動機室。戰鬥全重18.37噸,乘員5人,即車長、炮長、裝填手、駕駛員和副駕駛員。車長(炮向前)5.486米,車寬2.95米,車高(至指揮塔頂)2.46米。駕駛員位於車體內前部左側,副駕駛員(兼機電員和前機槍手)位於右側,他們各有1扇撥轉式艙門和1具潛望鏡,並設有安全門。車首上傾斜裝甲板中部開有1個六邊形視窗,裝有1塊活動蓋板,蓋板打開後,便於檢修車輛轉向機構。視窗右邊裝1挺前機槍。車長位於炮塔內左側,炮長和裝填手位於炮塔內右側,每人各有1扇可向前開啟的艙門。車長指揮塔為固定式,其頂艙可旋轉,上邊裝有6具觀察鏡和1具潛望鏡。炮塔內有1個備用座椅,供部隊指揮官使用。炮塔頂後部裝有1挺高射機槍,炮塔正中央裝有1門火炮,火炮右側有1挺並列機槍。

主要武器是1門M6型75毫米火炮,採用單肉身管、半自動橫楔式炮閂及同心式反後坐裝置。後坐裝置與炮管同心安裝在一起,除具有駐腿退作用外,還起倒向作用。火炮可發射被帽穿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48發。其中穿甲彈的初速為860米/秒。火炮裝有電擊發和手擊發兩種裝置。火控系統包括炮塔的電液操縱和手操縱方向機、陀螺儀式火炮穩定器、觀瞄裝置、象限儀和方位儀等。火炮方向射界為360度,高低射界為-10~+15度。輔助武器有1挺M2型12.7毫米高射機槍、1挺1919型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相同型號的前機槍,12.7毫米機槍的彈藥基數為440發,7.62毫米機槍的彈藥基數為3750發。

發動機為2台“卡迪拉克”44T24型V8水冷4衝程汽油機,位於車體後部,在轉速3400轉/分時,每台發動機的功率為80.85千瓦。每台發動機的動力分別經液力耦合器、行星變速箱傳至位於車體前部的傳動箱,再經雙差速轉向機構、單級齒輪式側減速器到主動輪。傳動裝置為液力機械式,只有4個前進檔而沒有倒檔。坦克要藉助加力減速器的倒檔機構才能倒車。操縱裝置有2套,副駕駛員代替駕駛員操縱時不必換座位。行動裝置每側有5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在第1、2、4和5負重輪處裝有液壓減振器,行動裝置上部有裙板保護。懸掛裝置為獨立扭桿,單銷式履帶帶有橡膠襯墊和中央誘導齒。坦克最大速度5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40千米。

車體和炮塔為均質鋼裝甲結構,車體前裝甲板厚30毫米,傾角60度;前下裝甲板厚25.4毫米,兩側裝甲板厚25.4毫米,傾角78度;後部裝甲板19毫米,傾角78度;頂部和底部裝甲板厚12.7毫米。炮塔裝甲板厚38毫米。車內備有2個滅火瓶,一個是固定式的,安裝在發動機室內,另一個是攜帶型的,安裝在乘員室。

識別特徵:M24外形與M41類似,主要區別是M24換裝了1門75毫米老式火炮,炮身無複雜裝置,火炮身管尺寸與車體比例接近於步兵戰鬥車。具體是:1、炮塔位於車體中部,炮塔兩側呈弧面形,火炮身管與現役型號相比較,顯得又細又短。火炮與炮塔連線處有突起的防盾,外觀上即可確認其技術水平較落後。2、車體較短,炮塔兩側車身以一定角度向下方傾斜。

博物館中的M24 博物館中的M24

性能指標

基本性能 1、裝甲防護差。M24車體和炮塔均採用鋼板焊接結構,最厚裝甲僅38毫米,無法承受二戰時輕型反坦克彈藥的直接命中。

2、機動性較好,但並不突出。M24車體輕,但發動機性能一般。

3、有一定的反裝甲作戰能力。其主炮對輕型裝甲目標、舟艇等威力較大。

M24多角度視圖 M24多角度視圖

4、能空投作戰。M24整體結構適於空投,也是戰後美軍設計的第一種能空投的輕型偵察坦克。  基本數據 驅動形式履帶式

戰鬥全重18.37噸

車長5.486米

車寬2.95米

車高2.46米

乘員5人

火力裝備75毫米GunM6;2x.30caliberMGM1919;1x12.7毫米M2MG

火炮75毫米炮1門(備彈48發)

最大射程3820米

炮彈種類M61或M72APC炮彈

機槍7.62毫米機槍1挺(備彈4125發)

12.7毫米機槍1挺(備彈440發)

彈藥75毫米:48發;7.62毫米:3750發;12.7毫米:440發

裝甲12.7-38毫米  機動性 引擎2x44T24V8

美軍M24輕型坦克 美軍M24輕型坦克

發動機2x凱迪拉克系列44T24300/220匹(千220/164千瓦)

懸掛系統扭力棒

平地時速56千米/小時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55/n.a.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240/n.a.公里

馬力/重量匹/噸

行動距離161公里

爬坡度31度

通過垂直牆高0.91米

越壕寬2.44米

涉水深1.02米

發展演變

一直到1943年4月通用汽車凱迪拉克汽車部門,展開了T24的計畫。採用了新的設計低的側面影像,傾斜式裝甲,扭力桿懸吊系統,75毫米主炮(為B-25H轟炸機使用炮的衍生型)三人的旋轉炮塔。1943年12月15號開始生產。霞飛坦克在兩個地方生產,4月開始在凱迪拉克,7月開始在Massey-Harris。在1945年8月停止生產,總共產出了4731台霞飛坦克。其中的一些霞飛坦克提供給英國軍隊,根據英國給戰車名字的傳統,它被命名做“霞飛”。美軍中的m24輕型坦克於50年代由m41輕型坦克代替。現在仍有一些國家在使用m24輕型坦克。

為了取代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配備的M3與M5輕型坦克,美國陸軍決定以M5坦克的動力系統,加上改良的懸吊系統,一門75毫米火炮,25.4毫米厚度裝甲,以及重量不超過16公噸作為新的輕型坦克的設計標準。M5A1因為炮塔空間太小,無法使用75毫米火炮。T21輕型坦克因為重量達到21.5公噸而出局,T7坦克原先計畫使用57毫米火炮,經過變更之後,雖然可以使用75毫米炮,重量卻是直線上升進入中型坦克的範圍。雖然T7稍後被賦予M7的正式編號並且同意進入量產,整個生產計畫很快的遭到取消。

M24輕型坦克是20世紀40年代的產品,主要缺點是裝甲薄弱,機動性良好,有許多M24坦克在朝鮮戰場被摧毀。為了適應現代戰爭,有很多裝備M24坦克的國家對其做了重大的改進。

芬蘭72輛M24改進後稱為NM116。改進項目主要有:換裝法國的D-925型90毫米低膛壓火炮,安裝雷射測距儀,取消車體前機槍及前機槍手,用12.7毫米機槍代替原來的7.62毫米並列機槍。換裝“底特律”6V53T型渦輪增壓柴油機,發動機功率191千瓦。換裝“阿里遜”MT650型液力機械傳動裝置。通過改進,其火力和機動性都有明顯提高。

在1970年代,挪威對霞飛坦克進行升級,裝上了法國90毫米主炮,還有現代火控系統,成為NM-116。在挪威軍服役直到1992年至1993年,這大概是霞飛坦克最後在世界活躍的時候。

台灣M4輕型坦克 台灣M4輕型坦克

中國台灣陸軍在改良引擎及驅動系統後更名為M24A1。其他的改變包括了廢除了副駕駛手座及所附屬的.30機槍,對空.50機槍則移至車長出入口旁,引擎蓋上加裝裝甲等。M24A1配發於裝甲騎兵或低強度單位使用,1994年開始將全國的M24A1移交至台灣東部的宜蘭地區裝甲單位集中運用。M24A1至少在該單位使用至1996年底(全面除役時間不明),其中一些車輛在96年台海飛彈危機時移交至馬祖支援。現在還有一些殘存的M24A1在離島地區擔任火炮支援或固定岸炮的工作。

同時它還有一些變型車,主要有M37自行榴彈炮,M41自行榴彈炮和M19型雙管40mm自行高射炮等。變型車主要有自行榴彈炮和自行高射炮等。其中,M37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由美國底特律坦克製造廠研製,1947年裝備部隊。戰鬥全重20.86噸,乘員7人。戰鬥室位於車體中部和後部,為半敞開式。戰鬥室的裝甲板垂直,厚12.7毫米。主要武器為1門M4型105毫米榴彈炮,彈藥基數126發,最大射程11150米,方向射界左右各45度,高低射界-10~+45度。輔助武器為1挺M2HB型12.7毫米高射機槍,彈藥基數990發。M41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由美國底特律坦克製造廠研製,1945年開始生產並裝備部隊。戰鬥全重19.28噸,乘員12人。戰鬥室位於車體後部,是敞開式的。車體後面裝有駐鋤,使車輛射擊時保持穩定性。主要武器是1門M1型155毫米榴彈炮,採用單肉身管和螺旋式炮閂和分裝式炮彈,彈藥基數22發,最大射程14850米,方向射界左右各37度,高低射界-5~+45度。M19型雙管40毫米自行高射炮,由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研製,1945年開始生產並裝備部隊,主要用於攻擊低空飛機和地面目標。戰鬥全重16.8噸,乘員6人。戰鬥室的裝甲板是垂直的,上面敞開,裝甲板厚12.7毫米。2門M2型40毫米機關炮安裝在可旋轉360度的特製炮塔內。該炮採用單肉身管、立楔式炮閂和自動裝彈機及電擊發裝置。反後坐裝置包括液壓馬達式駐退機和彈簧式復進機。火炮方向射界360度,高低射界-3~+87度。彈藥基數352發,最大射高7000米,最大水平射程8750米。

戰鬥服役

電影《坦克大決戰》中客串M4的M24 電影《坦克大決戰》中客串M4的M24

M24霞飛坦克(Chaffee)本車是以美國裝甲力量之父,霞飛來命名。為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期服役的輕型坦克,m24坦克於1944年開始裝備美國陸軍,編入美軍駐歐洲的先頭部隊,曾參加了萊茵河戰役。霞飛在1944年第一次登上歐洲大陸,其中兩台裝配在美國第一軍的第七百四十營,並參加突出部之役。它是二戰時期性能最好的“輕型”坦克,裝甲力量單位的報告特別讚揚它的越野性能及可靠度。因為大部分的坦克生產國放棄他們輕型坦克的計畫,專注在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開發,使得霞飛坦克的競爭對手減少。雖然霞飛坦克性能優異,當面對德國的新型坦克反戰車炮很容易受傷,限制了它在戰爭上的偵察貢獻。

M24輕型坦克於1944年投產,1945年裝備部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列裝範圍較廣,目前已經基本退出現役。台灣軍隊裝備的M24,並不是經挪威圖恩—萬里公司改進後的型號。韓戰時,一些霞飛坦克從日本運到韓國,用來對付朝鮮的T-34/85坦克,但很難對這種中型坦克造成傷害。霞飛坦克後來比較成功的運用在偵查方面。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的成功設計,霞飛被供應到全球的許多陸軍,套用在地區的戰爭,如韓戰、越戰、印度、巴基斯坦。該坦克參加了韓戰、印度支那戰爭和印巴衝突等。美軍M24霞飛輕型坦克,在二戰末期投入使用,是二戰期間火力最兇猛,速度最快的輕型坦克,但是還是經常被德國的豹式虎式打的滿街亂跑。二戰結束後美軍又把這種坦克大量投入到了韓戰中。同樣被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得滿地殘骸。

M24坦克於1944年開始裝備美國陸軍,編入美軍駐歐洲的先頭部隊,曾參加了萊茵河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除美軍外,奧地利、法國、希臘、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賓、沙特、西班牙、巴基斯坦和烏拉圭等國的軍隊也使用M24輕型坦克。該坦克參加了韓戰、印巴衝突等。美軍中的M24輕型坦克於50年代由M41輕型坦克代替。現在仍有一些國家在使用M24輕型坦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