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美學
圖書編號:1259106
作者:杜寒風等編/國別:
出版日期:2002-01-01
版次:1
開本:32開
簡介:
鑒於以往的經驗教訓,我認為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要著重處理和解決以下三種關係。
首先,馬克思主義美學與一般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美學是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哲學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療法論,既吸收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合理核心,義綜合了當時許多學科的新成果、新方法,因而它與許多方法都是相通的:如哲學的思辨方法、心理學的方法、社會學的方法、文化人類學的方法、乃至科學實證方法、科學分析方法等等,都融合於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之中,也是我們建設馬克思主義美學要不斷地借鑑、吸收的東西。然而在極“左”政治時代,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人類學等都變成是“唯心主義的”、“資產階級的”“反動東西”,其方法當然也被拋棄了。後來雖然逐步得到某種彌補,但離建設成熟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路程還很長。
方法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任何一種方法,都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它不僅要與其他方法相互借鑑。更要從歷史那裡汲取營養。新方法的運用、嘗試,並不是要把原有的方法都扔進垃圾堆里。80年代,人們紛紛運用“三論”(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研究文藝理論和美學,熱鬧了好一陣子,大有取代一切舊方法(包括馬克思主義方法)之勢頭,曾幾何時又變得銷聲匿跡了!回頭看看,還是原有的方法值得信賴。因為方法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設,如果新方法所能解決的問題和舊方法一個樣,一個水平,這樣的新方法除了供獵奇之外,是毫無意義的。
其次,馬克思主義美學與傳統文化。
馬克思主義美學不是憑空產生的。它與馬克思主義整個體系一樣既是對歷史的繼承,又是對歷史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其思想來源分別來自德國的古典哲學、
、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這足大家比較公認的事實。馬克思主義美學也同樣不是杜撰的。而是對歷史的批判繼承,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現實主義的思想,關於悲劇、崇高、優美、喜劇等思想,都是在繼承古希臘以來,尤其近代資產階級文藝思想、美學崽想的基礎之上而發揮的獨到之見。把馬克思主義美學與傳統、與歷史對立起來。是無知,也是十分有害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與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的傳統美學,也有相通一致之處,雖然它們有根本區別。例如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文藝的社會性能和教育作用的思想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就有不謀而合之處,而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藝術與實踐、美與勞動的關係以及“美的規律”的論述,等等,又完全可以彌補中國傳統美學之不足。這,正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依據與可能。
第三,借鑑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從一系列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成果中汲取營養,這也是建設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不可忽視的經驗和資源。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價值、意義,要採取客觀、公允的態度,不能“唯我獨馬”,而把不合自己口味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說成是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修正”與“反動”。為此要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進行系統地而不是零星地、深入地而不是膚淺地研究。真正研究了,才有發言權。
4.美育的命運
在百年美學發展的過程中,美育實踐比它的理論經歷了更大的波折,遭受更多的冷落。歷史已經證明.美育的有無,直接影響人材的培養和國民素質提高。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必須經過認真的總結、深刻的反省,才能成為繼續前進的動力。
百年美學的早期建設者們,都非常重視美育。認為美育是培養人的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一環.是充實人的精神生活、激發人生情趣的重要途徑。百年美學的開拓者王國維,針對封建教育的弊端,接受西方近代教育的經驗,首先提出智德美體全面發展的教育宗旨,主張用文學藝術救治上層社會空虛無聊、萎靡不振的精神“疾病”。雖然清政府沒有理睬他的好意見,但卻為中國近代新式教育的產生播撒了優良的思想種子。百年美學的另一位開拓者蔡元培,藉助於民主共和之力把美育確立為國家教育方針之一、雖遭到袁世凱封建復辟勢力的挫折,但畢竟歷史潮流不可逆轉。蔡元培既吸收近代資本主義的教育經驗,加強科學教育,又繼承中國古代教育的優良傳統,重視藝術教育。擇善相從。中西融合,終於建立了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新式教育體系。在蔡元培的有力倡導下,當時的文化教育界、文藝界、學術界的著名人物,如梁啓超、魯迅、呂激、李石曾、張君勱、朱光潛、宗白華等等,都為美育的實施獻計獻策,推波助瀾,把自己的美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推動著美育事業的大發展。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新式教育體系的建立.使中國的教育煥然一新。從蔡元培任北大校長(1917年)算起至40年代末,這是一個政治鬥爭激烈、戰爭頻仍的艱難痛苦的時代。先賢們遠見卓識,獻身於“教育救國”的事業,經過三十餘年的慘澹經營,為祖國培養、網羅丁一批又一批既有才幹又有獻身精神的人材,許多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企業家、政治家、學者都是聞名於世的一流才幹。歷史證明,以蔡元培為代表的先賢們所建立的新式教育是成功的,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方針是正確的。
遺憾的是,進入50年代之後,教育環境大大改善,然而新中國的教育並沒有在這個良好的歷史起點上繼續前進,而是回過頭來,把自己與歷史根本對立起來。
首先,變全面發展的方針為片面發展的方針。教育方針的制定,既不徵求教育家的意見,也不經過論證,而是任由最高掌權者一意孤行,不知何故砍掉美育,只保留德智體三者,而德育又被政治說教所取代。道德、情感被排除於教育之外而放任自流,社會人倫關係都變成政治關係,正義、良心、同情、仁愛不準講了,精神生活、審美情趣被枯燥的政治生活所吞沒,人格獨立,個陸自由已不知為何物。“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和“政治第一”、“政治決定一切”的導向,把人們誘入愚昧,變成畸形。時至今日,國民素質下降,道德墮落,情感粗野,不知廉恥,不懂禮節,不講公德,甚至殘忍兇惡,獸性大發,這難道不是幾十年推行片面教育所造成的苦果嗎?這些醜陋現象的產生有多種因素,而教育失誤則是根本的。當然,不道德,不文明。欺詐、腐敗、盜竊、搶劫、姦淫等等醜陋現象,任何社會都無法避免,然而像我們這個本來是“禮儀之邦”的國度卻如此普遍,如此層出不窮,令人不寒而慄。
其次,顛覆已有的教育體制,代之以更落後的新體制。從50年代開始,不僅把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方針弄得殘缺不全,同時發動一次又一次所謂“教育革命”,其目的是破壞“教授治校”、”民主治校”的原有體制,代之以“外行領導內行”的官僚體制,實際上是使已被蔡元培整頓北大整掉的“衙門式”的體制又死灰復燃。並且為鞏固學校的官僚體制,發動思想批判運動是常有的事。仍然主張“教授治校”的人.被殘酷地批判並定為右派分子。尊師重教本是我國優良的教育傳統,卻遭到蠻橫地批判。更有甚者,顛倒師生關係,製造師生間的矛盾,竟然提出學校要以學生為主體,講義、教材要由學生編寫,先生只有老老實實接受學生的批判。一切都是顛倒的,這在教育史上是空前的,最好也是絕後的。
第三,取消了學校中由師生自動組織起來的各種文化(包括藝術及審美文化在內)社團活動,沒有學術上的自由討論和相互批評,只有對學術權威的思想批判、政治批判運動,並剝奪了被批判者的反駁權利,把過去幾十年所形成的民主自由,生動活潑的優良學風校風一掃而光。
……
目錄:
序
20世紀中國美學
中國文論和美學的百年軌跡 杜書瀛
百年美學的回顧與反思 聶振斌
20世紀中國美學圖景及其學術史研究問題 王德勝
20世紀中國美學的邏輯起點與美學現代性 杜寒風
近五十年中國文學語言狀況 王一川
美學原理
我的美學觀 閻國忠
“美在關係”說的再探討 童慶炳
日常行為與當代審美 苗棣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藝學/美學的學科反思 陶東風
論審美心理結構與審美感受的特性 張政
中西美學史
合天人通道藝的文藝本體觀——中國藝術批評模式初探之一 蒲震元
心學與美學論綱 周月亮
大篆之美 葛路
日本美學前沿掠影 李心峰
盧卡奇的美學思想 李醒塵
本雅明的美學思想三題 張法
試論基督教教堂與佛教寺廟的審美差異 吳輝
文化批評與未來美學
人類新躍遷的美學意義和特徵 孫津
“全球化”:文化的視角 趙士林
中國後現代文化美學之批評 王岳川
大眾化與美學的轉型 丁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