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

美國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舉辦於1933至1934年, 是第一屆有明確主題的世博會。

基本信息

美國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簡介

名稱:芝加哥世界博覽會舉辦年:1933——1934年主題:一個世紀的進步主要展館:旅遊與運輸館(TheTravelandTransportBuilding)、科學館(HallofScience)、各企業館(CompanyGroups)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舉辦世博會的想法就為當時的芝加哥人津津樂道,但直到1927年,威廉·H·湯姆森接任芝城市長,1928年博覽會委員會成立,世博會才真正被提上議事日程。

美國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主題

1933年世博會是第一屆有明確主題的世博會,這樣的身份常使其成為世人眼中世博歷史的另一種開端。“一個世紀的進步”作為官方正式名稱,在1929年被確定下來,但早在構想階段,以芝加哥在百年世紀中的科學進步與工業發展為主題的說法就已風靡一時。事實上,世博會主題的確立與當時美國一個名為國家研究委員會(theNationalResearchCouncil)的團體密不可分。該組織成立於1916年,旨在促進科學、工業與軍事領域的合作,當時少有人知,卻在為世博會提供展示主題與策劃中大放光彩,由其領導的科學諮詢委員會提出世博會以科學進步為主線,配合科學運用於工業領域的種種發展為形式的出展思路,最終被採納。由此,博覽會向當時的工商業巨頭敞開了大門,通用汽車、克萊斯勒、西爾斯百貨(Sears)等紛紛獲準建造各自展館。企業館以前所未有的氣勢登上世博會舞台,成為不可或缺的元素。

美國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籌資

經濟大蕭條的時代背景往往是芝加哥世博會受後人關注的原因之一。而在當時,經濟的不盡如人意卻激發了世博會籌資更為靈活的生存方式。除了政府承諾的一部分資金扶持,組委會發行債券,並與食品、運輸、娛樂等行業的15家提供商簽訂了贊助協定。自1928年4月起,主辦方發起“博覽會會員招募”活動,公眾可用5英鎊購買一個博覽會會員的身份,享有免費進入會場的十次機會。這種發動民眾的方式,又為其增添了六十多萬英鎊的建設資金。

美國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展示

世博會場址位於芝加哥城米歇根河畔的公園區。兩個湖泊的劃入,為隨後的博覽會入場設計提供了新穎的元素。在當時現代建築思潮影響下,為了突出科學性,博覽會場館設計刻意避免了古典風格造型,並借鑑20年代巴黎城現代建築風格,鋼筋與牆板構成了建築物的主體,外形上則以吊塔結構為主。具有代表性的“旅遊與運輸館”就是由鋼筋聚攏連線,構成12座鋼塔,共同托起一個125英尺高的穹頂。圓頂具有伸縮縫,可根據天氣升降達18英尺。大多數展館都減少了窗的使用,雖然這在當時引起異議,但窗的缺失使展品免受日光照射,也提供了更多的內部空間。色彩的運用是1933年世博會建築的一大亮點。一座展館常常集中了黑、白、藍、橙等多種元素,同時運用區間原理,主題相似的展廳採用一種顏色以便於觀眾選擇遊覽線路。設計師JosephUrban對23種顏色的大膽混搭,將色彩的融合發揮得淋漓盡致,也使得1933年的芝加哥城陷入一片炫目。

正如之前籌劃的那樣,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的展品集中展示了科學在工業生產中的成果。工作中的煉油廠、電控拖拉機、牙膏裝管線、麵包生產線統統被搬到現場,參展商則運用電影、立體布景、露天表演等娛樂方式吸引目光。工業化的極致呈現一刻不停地挑戰著世人對未來生活的構想底線,或許也觸發了《摩登時代》們的創作構想。國外展商中,中國、捷克斯洛伐克、義大利、日本、瑞典烏克蘭擁有獨立展館。期間,按照各國城市風情建造的大型露天展園大受歡迎,“上海街”成了芝加哥城的街中街。許多國家紛紛設立了自己的展館日,11月8日,為了慶祝禁酒日的結束,主辦方向公眾提供了大量免費飲品,一天中消耗1000桶啤酒、20萬個三明治的紀錄至今堪稱世博會歷史上的一大壯舉。

美國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盛宴

1933年10月,主辦方決定在第二年同期延續世博會的舉辦。而1934年這一季最大的驚喜莫過於福特館的出現。900英尺的圓形大廳牆面上福特汽車裝配線的精彩呈現,使人們相信,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近在咫尺。“車行生活”的種種在每個人心中蠢蠢欲動。而憑藉著平均每日70%的遊客占有量,福特館當之無愧地成為1934年最受歡迎的展館。也是在這一季,世博會迎來了第16,000,000位參觀者,一位來自芝加哥的兩個孩子的祖母,這是她第50次參觀本屆世博會。從各項運營指標上看,芝加哥世博會無疑是熱鬧而成功的,但也有人評價其吹響了工業時代機器代替人的號角。無論歷史地位如何,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具備了構成影響力的諸多元素,貫穿始終的主題演繹、靈活有效的籌資方式、大膽的色彩化建築、流線型的工業化設計、企業館的大放異彩,無疑都是留給後世的話題。而對於當時的參觀者而言,矗立在密西根河畔的這些未來主義的建築與構想也許能讓他們暫時忘卻現實的失業與窘困,或許他們也意識到正是這些工業化的龐然大物,在推進歷史的過程中,將他們擠出了原有的社會角色。而也只有世博會能將這種歷史的變奏定格成一場節日盛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