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63年北約的一次例行的海軍聯合演習中,一周之內,司令部收到的各類電報厚達1.8米,指揮人員需要以平均兩分鐘一份的速度來閱讀和處理這些情報,其花費的時間、精力和指揮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這一背景下,建造專用的艦隊指揮艦,才能使海軍的指揮控制能力實現全面的現代化。
性能
"藍嶺"號作為一艘專用艦隊指揮艦,其優良性能突出表現在強大的指揮控制功能上。按照美國海軍現行的指揮體制,"旗艦指揮中心"就是像"藍嶺"號這樣的,位於作戰海域的海上指揮控制艦。在具體的作戰指揮中.設在夏威夷的"艦隊指揮中心"將各種作戰指令、作戰海域的海洋監視情報、敵情威脅及作戰海域的環境數據傳送到"旗艦指揮中心",經過處理之後分送各個指揮位置和作戰部隊。
"藍嶺"號的出現使美國海軍第一次擁有了功能齊全、性能先進的大型海上指控中心,從而在技術上徹底解決了大規模海上聯合作戰的指揮問題。
"藍嶺"號的建造費用近8000萬美元,平均每噸滿載排水量的造價為4110美元;而同期建造的"甘迺迪"號航母的平均每噸滿載排水量的造價為3428美元;"藍嶺"號高出了20%。較低的性能價格比使美國沒有再繼續建造同類艦。
基本資料
“藍嶺”號滿載排水量18372噸,艦長194米,寬25米,主甲板寬32.9米,航速23節,16節航速時續航力為13000海里。職員編制821人,指揮部人員190人。單從上述性能數據來看似乎平淡無奇,並無什麼超人之處,事實上“藍嶺”號在設計中圍繞著“一切為保障海上指揮”的需要,可以說是設計獨特。 對於“藍嶺”號來說,首先值得‘—提的是近兩萬噸的排水量。較大的排水量使“藍嶺”號有足夠的甲板面積以布置數量眾多的大型通訊天線,避免因天線配置密集而相互干擾;較大的排水量使“藍嶺”號有良好的適航性、較大的續航力和較強自持力,考成到通信電子設備的飛速發展和作戰指揮需求的不斷提高,這一排水量也可以保證為今後的改進改裝提供較大的餘地。“藍嶺”號的甲板布置也比較特殊。上層建築集中配置在中部甲板,和煙囪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大型艦橋,—上層建築的前部是一個大型四腳桅,後部是一個筒桅,上甲板尾部沒有一個宜升機起降甲板,可以停放一架中型直升機,但未設機庫,整個上甲板顯示很開闊、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