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怎么了: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
200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最新力作
作 者: (美)克魯格曼 著,劉波 譯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0-1
字 數: 208000
版 次: 1
頁 數: 223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8612690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經濟 >> 國際經濟
定價:¥36.00
編輯推薦
保守主義的最後狂歡,自由主義的有力反擊,2008年美國大選誰將勝出。他是媒體超級晦明中最出色的經濟學家,曾經成功預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他是當代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政治評論家,在美國選戰正醋之際深刻揭露共和黨陰謀。
內容簡介
克魯格曼指出,這兩種方向的發展都非自然演進的結果,都是由組織化的政治運動所引導的,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不斷加劇的兩極分化和社會不公。他在書中深入地探討了美國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保守主義運動”對美國經濟、社會和政治的不良影響,呼籲重新展開社會政策的公共辯論,主張政府應發揮好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公正的作用,同時警醒世人不要冷漠對待社會經濟不平等議題,以致錯失改革良機。
作者簡介
保羅·克魯格曼,現為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匯率理論。克魯格曼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和索洛的愛將,他於1991年獲得克拉克經濟學獎,1994年成功預言亞洲金融危機。他是當代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政治評論家、前美國政府經濟顧問。在過去十餘年間,他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發表文章數百篇。他的文筆清晰流暢,深入淺出,在公眾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眾經濟學家,被譽為“自凱恩斯以降,文章寫得最好的經濟學家”。
導語
本書回顧了將近一個世紀的美國歷史,從鍍金年代的政治經濟,直到布希年代的經濟停滯。他認為,這是保守主義運動掌控美國政府的必然結果,嬰兒潮時代美國中產階級的成長則是受益於小羅斯福的新政。 本書的作者猛烈批評擴大貧富差距的美國“保守主義運動”。
目錄
第一章 回首過去
第二章 長鍍金年代
第三章 大壓縮
第四章 福利國家的政治
第五章 60年代:紛擾的繁榮
第六章 保守主義運動
第七章 大分化
第八章 不平等政治
第九章 大規模的分心武器
第十章 新平等政治
第十一章 醫療的當務之急
第十二章 迎戰不平等
第十三章 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
致謝
注釋
書摘插圖
第一章 回首過去
我生於1953年。與同輩人一樣,我把自己成長於斯的美國的一切都視為理所應當的。事實上,如許多同輩人一樣,我嚴詞抨擊美國社會種種甚為真切的不義現象,遊行抗議對高棉的轟炸,為自由派政治候選人挨家挨戶地奔走。只是在後來的回想中,我才明白地意識到,自己年輕時所處的政治與經濟環境是一個早已逝去的天堂,是美國歷史上一段不同尋常的篇章。
戰後的美國首先是一個中產階級社會。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工資水平大幅上漲,這使數千萬美國人走出貧民窟或者離開鄉村,擺脫了窮困,並擁有了自己的住房,享受著空前舒適的生活,我父母就躋身其中。另一方面,富人的數量變得很少,而且相對于欣欣向榮的中產階級而言,他們也不是那么富裕了。貧困人口的數量仍多於富裕人口,但只占總人日的很小一部分。所以,人們就產生了一種強烈的經濟乎等感——顯而易見,大部分美國人都過著相似的、體面的物質生活。
不僅經濟發展平穩,政治上也沒有什麼大衝突。在我青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裡,民主黨人與共和黨人就對外政策以及許多國內政策都達成了廣泛的共識。共和黨人不再打算逆轉“新政”的成果,他們中甚至還有不少人支持聯邦醫療保險。而且兩黨合作確有一定意義,儘管在越南與種族關係問題上出現了混亂,儘管出現了尼克森等人的醜聞,美國的政治進程基本上還是由兩黨共同執掌的,其成員在根本價值觀上是一致的。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美國並非一向如此,我們曾是一個貧富差距巨大、飽受政治派系攻訐傾軋之苦的國家。但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年代來看,美國昔日極端的不平等與嚴峻的黨派爭鬥,不過是初級工業化國家特有的、不成熟的短暫階段。我們當時認為,美國已最終成長為一個有著強大中產階級的、相對平等的社會,平靜的政局是這個國家的常態。
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一個由中產階層主導、政治上奉行中庸之道的美國卻開始出現變化,這一事實越發明朗起來。經濟學家開始論述迅速加劇的不平等,他們指出經濟進步只惠及少數人,而大多數美國人卻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面;政治學家也開始討論不斷加深的政治兩極分化,即政治家在極左與極右兩個方向移動,“民主黨人”日益被歸為“自由派”,“共和黨人”則成為“保守派”。這些趨勢一直持續到今天,當前的收入不均與20世紀20年代的不平等同樣嚴重,而政治的兩極分化也和那時差不多。
政治兩極分化的加劇並不是說兩黨都在走向極端。很難說民主黨出現了明顯的左傾:在福利、稅收等經濟問題上,柯林頓的政策比卡特,甚至比尼克森的政策都要偏右。另一方面,共和黨的右傾更為嚴重了,這只需要比較一下小布希強硬的保守做派與福特的溫和作風,便一目了然了。事實上,小布希的一些政策,比如取消房地產遺產稅,已不只是要將美國拉回到“新政”之前,而是要把我們拉回到“進步時代”(Progressive Era)之前。
如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兩黨合作時代的開始與終結均反映了共和黨發生的根本性變化。一些曾激烈反對“新政”的共和黨人或是解甲歸田,或是自知無力回天、主動認輸,於是開啟了一個兩黨合作的新時代。具體來說,1948年杜魯門贏得了總統競選,這令共和黨人懊喪無比,此後,共和黨領導層被迫承認,“新政”將難以動搖。為求自保,他們不再試圖逆時代而行。而當美國政界的一股新激進勢力接管共和黨之後,兩黨合作的時代便終結了,新一輪黨派紛爭接踵而至。這股勢力就是保守主義運動,它將是本書的一個重要角色。在2004年大選之後,兩黨之爭達到高潮,獲勝的小布希打算拆下“新政”體制皇冠上的明珠——社會保障制度。
因此,美國現代史上有兩個巨弧。一個是經濟之弧,從嚴重的不平等到相對的平等,之後又回到不平等;另一個是政治之弧,從極端的兩極對立到兩黨合作,再到兩極對立。這兩個弧是平行的:經濟平等的黃金時代與政治上兩黨合作的黃金時代大致吻合。正如政治學家諾蘭·麥卡蒂(Nolan McCarty)、基思·普爾(Keith Poole)與霍華德·羅斯塔爾(Howard Rosenthal)所指出的,經濟不平等與政治兩極化總是如影隨形。他們採用了一種複雜的統計方法來記錄國會議員政治立場的變化軌跡,其數據顯示,在不平等狀況有所緩解時,共和黨人表現為左傾、向民主黨人靠近,這正是五六十年代兩黨合作的成因;而之後共和黨人右轉,又造成今日兩黨攻訐傾軋的局面,與此同時不平等狀況惡化。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