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噴氣推進實驗室位於美國洛杉磯郊區帕薩迪納,是美國太空探索和火箭發射研究的先驅機構。它隸屬美國航天局,被列為國家級機密機構,平時戒備森嚴。但為了向公眾普及太空知識,該機構每年有兩天會暫時打開大門,向公眾一展真容。雖被稱為“實驗室”,但該機構實際上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研究基地,依山而建,總占地面積達177英畝(約合1958公頃)。1958年,美國航天局正式接管噴氣推進實驗室,將其主要研究任務定位於星際無人探索。意義
美國每一次火星探測都會在全球掀起一股火星熱,但火星探測的大本營——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英文簡稱JPL)卻不怎么出名。即使是在實驗室所處的帕薩迪納小鎮,很多人都不知道JPL這三個字母代表什麼。JPL從稱呼上看只是一家實驗室,但其員工總數卻超過5000人,僅華裔科學家就有300多人。美國所有的太空無人探測研究都在這裡完成,火星探測只是這個實驗室工作的一部分。火星車等無人探測器從設計到生產都在這裡進行,此後再被運到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而升空後的控制工作仍由JPL完成。JPL的資源十分開放,火星車從火星表面發回照片一個小時後,全世界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看到這些圖片。
JPL屬於政府部門,薪水不高,多數人來此工作都是為實現個人理想。據介紹,JPL一方面操縱火星車在火星表面漫遊,一方面緊鑼密鼓地準備“卡西尼”號探測器的土星探測使命。1997年10月升空的“卡西尼”號將於7月到達土星上空,進行為期4年的探測。
歷史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建立應當歸功於該院古根漢姆空氣動力學實驗室幾位富於創新精神的青年人。從1934年開始,該實驗室就開始研究高速飛行問題,從而逐漸認識到螺鏇槳飛機的先天性缺陷。航空大師馮·卡門的研究生、波蘭籍留學生馬林納於是開始研究噴氣推進問題。1936年初,在實驗室例行的周末學術討論會上,馮·卡門的助手玻雷作了一場關於火箭推進飛機可能性的報告,報告主要引用奧地利工程師的歐根·桑格爾所做的研究。當地帕薩迪納的報紙發表了玻雷的文章,很快吸引了兩位火箭愛好者帕森斯和福爾曼。這兩個人都是自學成才,曾製造過火藥火箭。他們一心想試驗液體火箭,但覺得力不從心,於是決定找加州理工學院幫忙。1936年2月,馬林納、帕森斯和福爾曼經過討論後,決定成立火箭研究小組,設計高空探測火箭。不久史密斯和中國留學生錢學森也加入到火箭小組中來。天體物理實驗室的阿諾德在加入小組的時候,還捐助了1000美元資金。這樣,加州理工學院火箭研究小組基本上初具規模。在進行火箭飛行理論研究的同時,他們因陋就簡,製造了一個不帶冷卻的發動機開展試驗,推進劑選擇了氧氣和甲醇。由於馮·卡門的支持,他們獲準可以在實驗室里進行小型發動機試驗。
從1936年10月29日到1937年1月,共進行了多次試驗。1938年5月,馮·卡門收到美國陸軍航空兵的信函,表示對火箭推進感興趣,他們又向美國科學院建議用火箭進行飛機助推的研究。1939年1月,美國科學院批准了加州理工學院火箭研究小組關於飛機助推的研究計畫。馮·卡門覺得火箭一詞在公眾心裡已名聲不好,這樣,火箭研究小組被改名為“噴氣推進實驗室”(即著名的JPL)。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火箭理論研究、試驗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包括研製出美國第一種探空火箭,開展了火箭助推飛機試驗,研製出固體推進劑、近程飛彈等。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宇航局成立後,“噴氣推進實驗室”併入宇航局,專門負責深空探測器的研製與運行,成為這個領域頂尖的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