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

基本信息
1961年,簡·雅各布(JaneJacobs)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專著《美國大城市生與死》(以下簡稱《生與死》),曾在美國社會引起巨大轟動。當時美國規劃界的“主流”認定這本書“除了給規劃帶來麻煩,其餘什麼也沒有”。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40多年過去了,這本書不僅取得了出版上的驕人業績,而且逐漸為許多美國規劃師所接受:《生與死》經常被引用,而一些規劃師更坦承這本書是他們創作靈感的源泉,有些人甚至承認是受到這本書的觸動才步入城市規劃這一行業。
此外,《生與死》還被一些著名院校如MIT、哈佛等的建築系、規劃系列為學生必讀書目,並成為包括社會學研究在內的許多研究領域的常見參考書。書中的一些觀點,如著名的“多樣性”和“街道眼”等,甚至還被一般市民所熟知和使用……
可以說,這本書在二戰後的美國城市規劃實踐乃至社會發展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內容簡介
作者分了四個部分闡述,分別是城市的特性、城市多樣化的條件、衰退和更新的勢力和不同的策略。在書中,作者雅各布斯以紐約、芝加哥等美國大城市為例,以流暢而充滿激情的文字,深入考察了都市結構的基本元素以及它們在城市生活重發揮功能的方式。是什麼使得街道變得安全或不安全?為什麼有些城市花園賞心悅目,有些卻是藏污納垢之地和四忙陷阱?是什麼構成街區,它在更大的城市機體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為什麼有些街區仍然貧困,有些街區卻獲得新生?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雅各布斯對城市的複雜性和城市應有的發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為評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更使我們讀者有受益匪淺,豁然開朗。
然而她並不是用嚴肅乾枯的語言和無味的陳述來表達她的獨到見解而是喜歡巧妙地將人與人的活動及活動場所交織起來,展示在我面前的是出一幅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畫面。在雅各布斯的眼中,城市就像人體一樣在運作,街道就是大大小小的動脈和血管,每一條都有自己特殊的功用,而定期的修葺能使它們充滿活力。她的城市理念是:人口應該高密集聚集,因為密度意味著安全;城市不應該分區,這樣人們可以在工作的地點附近居住;人行道一定要足夠寬敞,讓孩子自由玩耍在其中;街道必須短小,讓行人每每產生轉彎的新鮮感。在書中,她提倡將人口和各種活動聚集起來,共同組成一幕歡愉自在的城市生活:她倡導城市“多中心化”,強調要珍惜城市長期以來形成的多元性和混合性,這不但切合了對環境養成了依賴性的人的心理。
寫作由來
1916年,簡·雅各布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克蘭頓,高中畢業後曾在一家地方報社工作過一年。經濟大蕭條時期,她來到紐約,並很快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不久,她嫁給一位建築師,定居在格林威治村的休斯頓大街,與一家甜食店隔街相望。與此同時,她得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為美國戰爭信息辦公室和國務院寫作。顯然是受到了丈夫職業的影響,從1952年起,她開始在《建築論壇》(Architectural Forum)擔任助理編輯。
雅各布喜歡在紐約的街道上步行,並在步行中逐漸發現城市尤其是她所居住的格林威治村的魅力。盡管雅各布最初的寫作多以學校和醫院為主題,但隨著她在紐約居留時間的增長,她的文章開始更多地涉及到城市設計問題。1958年,雅各布為著名的《財富》雜誌撰寫了一篇關於城市中心區的文章《市中心為人民而存在》。在這篇文章中,她充滿激情地批判了由聯邦政府資助的大規模舊城更新項目,同時讚美了曼哈頓現狀環境中街道生活的歡樂與祥和。該文隨即被一部關於城市問題的頗為暢銷的集子《爆炸的大都市》選中,使得雅各布的作品開始引起《財富》雜誌、洛克菲勒基金會以及包括L·芒福德在內的眾多紐約文化界人士的關注。
1959年,當得知雅各布想寫一本關於城市設計的書之後,洛克菲勒基金會立即慷慨解囊,資助她去美國各大城市旅行並專注於寫作。一年多以後,《生與死》這本20萬字的著作問世了。
核心思想
關於美國舊城更新問題的核心思想《生與死》這部著作在文字上洋洋灑灑,落落大方,它雖出自城市規劃的“外行”之手,卻是“關於美國城市的權威論述:城市安全從何而來?怎樣使城市良性運轉?為什麼這么多由政府領導的挽救城市的嘗試以失敗而告終?”
雅各布推崇城市的多樣性。她認為,城市是人類聚居的產物,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城市裡,而這些人的興趣、能力、需求、財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萬別。
因此,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從社會角度來看,城市都需要儘可能錯綜複雜並且相互支持功用的多樣性,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因此,“多樣性是城市的天性”(Diversityisna鄄turetobigcities)。她犀利地指出,現代城市規劃理論將田園城市運動與勒·柯布西耶倡導的國際主義學說雜糅在一起,在推崇區劃(Zoning)的同時,貶低了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開放空間的混合使用,從而破壞了城市的多樣性。而所謂功能純化的地區如中心商業區、市郊住宅區和文化密集區,實際都是機能不良的地區。針對衰敗的大城市中心,她又進一步提出,挽救現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須認識到城市的多樣性與傳統空間的混合利用之間的相互支持。在這一點上,她與後來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師”如:L·克里爾、A·文丘里等不謀而合,遙相呼應。
同時,雅各布還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街道空間的安全感。她觀察到,傳統街坊有一種“自我防衛”的機制,鄰居(包括孩子)之間可以通過相互的經常照面來區分熟人和陌生人從而獲得安全感,而潛在的“要做壞事的人”則會感到來自鄰居的目光監督。雅各布據此發展了所謂“街道眼”的概念,主張保持小尺度的街區(Block)和街道上的各種小店鋪,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們相互見面的機會,從而增強街道的安全感。
“街道眼”一經出現,就引起了美國城市規劃和建築界人士的注意。一些人樂此不疲地試圖將之引為實踐標準,甚至還產生了一個專門的產業和專業領域。
雅各布對1950-1960年代美國城市中的大規模計畫(主要指公共住房建設、城市更新、高速路計畫等)深惡痛絕,《生與死》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對這些計畫進行批判。雅各布指出,大規模改造計畫缺少彈性和選擇性,排斥中小商業,必然會對城市的多樣性產生破壞,是一種“天生浪費的方式”:1、耗費巨資卻貢獻不大;2、並未真正減少貧民窟,而僅僅是將貧民窟移動到別處,在更大的範圍里造就新的貧民窟;3、使資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機市場中,給城市經濟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大規模計畫只能使建築師們血液澎湃,使政客、地產商們血液澎湃,而廣大普通居民則總是成為犧牲品”。她主張“必須改變城市建設中資金的使用方式”,“從追求洪水般的劇烈變化到追求連續的、逐漸的、複雜的和精緻的變化”。
60年代初正是美國大規模舊城更新計畫甚囂塵上的時期,雅各布的這部作品無疑是對當時規劃界主流理論思想的強有力批駁。此後,對自上而下的大規模舊城更新的反抗與批評聲逐漸增多,如:C·亞歷山大《城市不是一棵樹》(1965)、《俄勒岡實驗》(1975)、P·達維多夫的《倡導規劃與多元社會》(1965)以及A·雅各布與D·阿普爾亞德的《城市設計宣言》(1987)等等。
可以說,《生與死》在整個歐美開創了一個對現代城市規划進行反思的時代。需要指出的是,《生與死》不僅是一部理論著作,還具有驚人的實踐意義:雅各布在書中為曼哈頓南端所提出的全面規劃構想後來就被當局採用並加以實施。
社會評價
“簡·雅各布的書對城市規劃來說是非常有害的,但我們將不得不和它生活在一起。”
———美國公職規劃學會(apao)會長丹尼斯·奧·哈羅,1962
“這本書出版已有35年,但它仍然是一部關於城市如何生存,規劃師如何幼稚地破壞良性運行的城市的經典著作。”
———亞馬遜(Amazon)書評,1996
“這或許是城鎮規劃史中最有影響力的一部作品。”
———《紐約時報》,199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