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基本信息
作者: (加拿大)簡·雅各布斯(1916-2006)
原書出版:Randon House Trade Publishing
版本: 2006年8月第2版(紀念版)
2005年5月第1版
市場價:¥34.50
作者簡介
簡·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早年做過記者、速記員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築論壇》助理編輯。在負責報導城市重建計畫的過程中,她逐漸對傳統的城市規劃觀念發生了懷疑,並由此寫作了《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1968年遷居多倫多,此後她在有關發展的問題上扮演了積極的角色,並擔任城市規劃與居住政策改革的顧問。1974年成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還有《城市經濟學》(1969)、《分離主義的問題》(1980)、《城市與國家的財富》(1984)、《生存系統》(1993)。
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 城市的特性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二 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三 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
四 街區公園的用途
五 城市街區的用途
第二部分 城市多樣化的條件
六 產生多樣性的因素
七 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八 小街段之必要
九 老建築之必要
十 密度之需要
十一 有關多樣性的一些神話
第三部分 衰退和更新的勢力
十二 多樣性的自我毀滅
十三 交界真空帶的危害
十四 非貧民區化和貧民區化
十五 漸次性資金和急劇性資金
第四部分 不同的策略
十六 對住宅的資助
十七 被蠶食的城市與對汽車的限制
十八 視覺秩序:局限性和可能性
十九 拯救和利用廉租住宅區
二十 地區管理和規劃
二十一 城市的問題所在
致謝
索引
關於此書
編輯推薦
第一次看到這樣一本對現代城市規劃思想完全批判的書,讓我這個在現代城市規劃思想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都感到有點羞愧,不管她批評的是不是正確,就好像你一直被教育要這樣做這樣做,但是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你以前尊奉為教條的東西被說成是一個天大的錯誤一樣。客觀的講,雅各布對城市中街道、公園、老建築、貧民區的觀察非常細緻,並且從保持城市多樣性和活力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提出建議,這也是我自己在面對現代大城市的冷漠與千篇一律時思考的問題。我們的城市正在以超快的速度建設,人們還來不及仔細思考就要趕著上項目、搞工程了。有朝一日,地上都鋪滿了,沒有地方再大拆大建了,人們才會回頭想想這個加拿大老太太說過的話,這就叫從量變到質變。
圖書評論
評《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1
去年的這個時候,有位搞建築的好友熱情推薦這本剛剛出的中文版《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竭力宣傳該書是“有史以來關於城市的最出色著作之一”。
“有史以來……最……”這個句式,已經被我鎖定為書商招攬生意使出的一種手段,同時又怕被滿篇艱澀的專業術語弄暈,所以就將那些美國大城市的命運束之高閣了。
兩個月前,這本書再次進入我的視線。因為它的作者簡·雅各布斯永遠地離去。
那天,離她90歲的生日只有9天。
那天,我聽到了多倫多市長對她的評價———“簡·雅各布斯將作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而為人們銘記,她的洞察力和做出的貢獻將改變北美城市發展的方式。”
思想家而不是建築家的界定,讓我恍然間意識到也許自己並不缺少走進她心靈的通道。於是,踩著凳子,將書取下,收穫了不小的驚喜———專業書中少見的熱情、悲憫和激昂。
2
寓言說,往一頭駱駝背上一根一根地加稻草,最後總有一根稻草會把駱駝的背脊壓斷。雅各布斯正是這樣一根偉大的稻草。
長著娃娃臉的雅各布斯出生於美國賓州,早年當過記者,用這個職業的行話來說,她是跑建築“條線”的記者。
她喜歡在大街小巷中穿梭,在用腳“欣賞”城市的同時,也用超乎常人的細心洞察到美國大城市正面臨著的某種災難———“被規劃者的魔法點中的人們,被隨意推來搡去……完整的社區被分割開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樣做的結果是,收穫了諸多懷疑、怨恨和絕望”。
於是,她像鬥士一樣,向傳統的城市規劃觀念開戰,旗幟鮮明地與“有識之士”唱反調:人家呼籲清除貧民區,她卻提出要增加城市人口的多樣性,讓人和各種活動聚集在一起;人家說應該打開城市空間,她卻覺得要把城市變得更密,形成一種其樂融融的混亂。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裹挾著另類的城建規劃觀點,意氣風發地登場了。許多城市規劃者被激怒了,他們批評這本書是沒有任何建築規劃研究背景的婦人的嘮叨,他們抱怨這本書“除了給規劃帶來麻煩,其餘什麼也沒有”。
不可思議的是,這位婦人連篇累牘的嘮叨,竟然幾乎顛覆了以往的城市規劃理論,也幾乎改變了美國城市的發展方式。
3
人們好奇,是什麼賦予這個婦人以改變歷史的魔力?
其實,並沒有什麼故作高深的方法,一切都源自她的眼睛與心靈。
在她的筆下,城市不再只是建築、道路和橋樑組合而成的水泥叢林,她關心下水道是否堵了,自來水是否乾淨;她在意孩子們是否安全,公園裡的路燈是否可以照見蔭蔽的角落……
她的細心讓她擁有了發現“街頭芭蕾”的美妙情愫,也讓她能夠看到很多專業建築師看不到的東西,她甚至觸碰到他們所感受不到的城市溫度,因為她有一雙最盡職的守護城市的眼睛,這雙眼睛注視的正是那些生活在建築里的人。
她敏銳地提出“街道眼”(StreetEye)的概念,這個新鮮而可愛的概念反對建設那些寂寥的“花園城市”,它主張保持小尺度的街區(Block)和街道上的各種小店鋪,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們相互見面的機會,從而增強街道的安全感;她論述老社區是安全的,因為鄰里有著正常的交往,對社區有著強烈的認同;她指出交通擁堵不是汽車多而引起的,而是城市規劃將許多區域生硬地隔離開來,讓人們不得不依賴汽車。
……
當然,她對那些“專業人士”也不嘴下留情,“城市設計的規劃者們和建築師們費盡心思去學習現代正規理論的聖人們和聖賢們曾經說過的話,他們對這些思想如此投入,以致當碰到現實中的矛盾將威脅到要推翻他們千辛萬苦學來的知識時,他們一定會把現實撇在一邊。”
4
40年前深刻影響美國的書,終於在去年有了中國的面孔。
有人說,它來得太晚了;更多的人說,它來得很及時。
當人們咀嚼著這位婦人的嘮叨時,會發現我們的很多城市今天所面臨的問題,正是美國當年所經歷的:
城市成了規劃師手中的寫字板,塗了再擦,擦掉再塗。
一些高檔小區,大門朝著街道,窗子幾乎全都朝向里,裡面24小時保全監管,似乎很安全,而小區外的街道少了兩邊公寓中守護的眼睛,往往成為最不安全的地方;
汽車霸占的公共空間越來越多,為腳踏車、行人預留的空間則越來越少,社區活力因而萎靡;
幾乎每個城市都建設了宏大壯觀的廣場,但因缺少供人休息的椅子,只能冷冰冰地供人遠遠地瞻仰;
全國183座城市以建設國際大都市為目標,一幢幢缺乏創意、失去傳統的標誌性建築迫不及待地拔地而起,以為這樣就可以搖身一變為國際大都市。
“缺乏研究,缺乏尊重,城市成為了犧牲品。”雅各布斯40年前的這句嘮叨,應該會讓一些中國城市規劃者聽得汗顏吧。
5
有人汗顏,就會有人不以為然,“如果我們擁有足夠的金錢,就一定可以把城市建設好。”
雅各布斯稱這種想法為“一廂情願的神話”,聽聽她是怎么說的吧———“那最初的幾十億建了些什麼:低收入住宅區成了少年犯罪、蓄意破壞和普遍社會失望情緒的中心……中等收入住宅區則是死氣沉沉、兵營一般封閉,毫無城市生活的生氣和活力可言……人行道不知道起自何方,伸向何處,也不見有漫步的人。快車道則抽取了城市的精華,大大地損傷了城市的元氣。這不是城市的改建,這是對城市的洗劫。”
金錢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同樣,僅僅想用城市規劃、水泥磚瓦來解決問題也是不可能的。
“設計一個夢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個活生生的城市則煞費思量。”
雅各布斯的偉大就在於她敏銳地看到城市規劃背後的社會精神,在於她將人文主義精神灌輸在城市規劃和建築中,使城市有了生命,有了感情。
城市是由建築和人組成的,人才是城市的主角。缺少審視城市生活、審視城市人群的眼睛,再專業的規劃師也只能聽著這個婦人的嘮叨,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