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斧"式巡航飛彈

1993年1月17日,美國向伊拉克的軍事基地發射45枚“戰斧”巡航飛彈,據稱有40枚飛彈命中了目標。 其中,美國海軍發射了31枚“戰斧”巡航飛彈。 “戰斧”巡航飛彈是一種典型的高技術兵器。

基本介紹

“戰斧”巡航飛彈是美國高技術武器庫中的重要一員。自海灣戰爭以來,這種高精度的遠程飛彈已經成為美國實施軍事威懾和炫耀武力的重要手段,並在全世界引起了不同的反響。

飛彈特點

BGM-109型“戰斧”巡航飛彈於80年代中期開始在美軍中服役,迄今已裝備5種型號:A型為海基對陸核攻擊型,B型為海基反艦型,C型和D型均為海基對陸常規攻擊型,G型為陸基核攻擊型。近年來大出風頭的“戰斧”巡航飛彈,就是BGM-109C/D型及其改進型BlockⅢ型。
“戰斧”巡航飛彈長6.25米,直徑0.52米,翼展2.67米,巡航速度為610~920公里/小時;在海面上空的巡航高度為7~15米,平地為50米,丘陵和崎嶇山區為100米左右。作為海基對地遠程攻擊的主要手段,BGM-109C型採用1000磅(454公斤)高爆彈頭,BGM-109D型配備由166枚子彈頭組成的子母彈戰鬥部,對坦克和裝甲車輛等集群目標有較強的殺傷力;它們的命中精度均在9米以內,配備在海軍水面戰艦和潛艇上,水面艦射型射程1300公里,潛射型為920公里,而BlockⅢ型射程達1600公里。
“戰斧”飛彈一舉成名是在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拉開了海灣戰爭的序幕。在這次戰爭中,美國海軍一共發射了228枚“戰斧”巡航飛彈,僅有6枚未能進入巡航狀態(發射失敗)。據美國防部公布的結果,成功率達到了85%。此後,“戰斧”巡航飛彈頻繁亮相。1993年1月17日,美國向伊拉克的軍事基地發射45枚“戰斧”巡航飛彈,據稱有40枚飛彈命中了目標。6月25日,美國又對伊拉克情報總部大樓發射了23枚“戰斧”巡航飛彈,並稱有19枚飛彈命中了目標。1995年9月10日,北約對波赫塞族發動空襲,美國海軍“諾曼第”號飛彈巡洋艦發射“戰斧”巡航飛彈13枚。
一連串的成功,令美國軍方大為歡喜。但美軍也發現,“戰斧”巡航飛彈存在一些技術缺陷。在對波赫塞族的飛彈襲擊中,有2枚飛彈根本未能命中目標,另有一枚飛彈掉進了水塘中。這使得美國軍方加快了對“戰斧”巡航飛彈的改進。
1996年9月3~4日,美國對伊拉克南部“禁飛區”內的防空設施進行了海空聯合飛彈突擊。其中,美國海軍發射了31枚“戰斧”巡航飛彈。據美國防部透露,其中有29枚飛彈命中了目標,成功率提高到了94%。這是“戰斧”巡航飛彈問世以來取得的最好作戰紀錄,主要是由於使用了BlockⅢ型“戰斧”巡航飛彈。但是,這種最新型號的飛彈仍有缺陷。在今年8月對阿富汗拉丹基地的飛彈襲擊中,由於目標區地形複雜,距巴基斯坦邊境僅2-3公里,結果竟有的飛彈墜落在巴基斯坦境內。

“百步穿針”的高精度

“戰斧”巡航飛彈是一種典型的高技術兵器。它能夠遠程飛行1000多公里,命中精度卻能保證在幾米之內,主要是靠先進的複合制導系統。
在“戰斧”巡航飛彈大家族中,最先進的是BlockⅢ型(意為第三批改進型)。它主要是在BGM-109C/D型基礎上加裝GPS接收機,構成“慣性制導+地形匹配製導+GPS制導+數字式景像相關匹配製導”的連續全程複合制導,大大地提高了命中精度,進一步降低了作戰使用的技術保障難度。
自我糾偏“戰斧”巡航飛彈的基本導航系統是慣性制導,即通過彈載慣性測量裝置測定飛彈的飛行數據,再與制導程式中的預定數據進行比較,當發現實際飛行軌道與預定彈道發生偏差時,形成制導指令加以修正。慣導技術問世最早,其優點是可以進行自我糾偏,不易受外界干擾,隱蔽性強;但缺點是航程越遠,飛行時間越長,精度越差。“戰斧”的慣導系統為80年代中期技術水平,系統的固有誤差累計達到900米/小時。
順藤摸瓜為修正慣導系統的誤差,“戰斧”巡航飛彈採用了地形匹配製導系統。所謂地形匹配,是指在飛彈預定飛行航線上選擇若干個地形特徵比較明顯的地區作為定位區,將其數字高程地圖存儲在彈載計算機中,當飛彈飛抵定位區上方後,彈載高度表測定實地高程,將實測數據與預貯數據進行比較,確定位置偏差,形成修正指令,使飛彈返回預定的航線上。這就猶如順藤摸瓜,在整個航線上沿著若干個定位區,一步步地準確接近預定攻擊的目標。其精度高達30米,且與射程遠近無關;但缺陷是選取定位區的技術保障難度和數據處理量很大,沙漠海洋等大面積單一地形也會影響到地形匹配系統的工作。
借星問路BlockⅢ型加裝了GPS制導系統。GPS是指美國發展的“導航星”全球定位系統,天上部署有24顆導航定位衛星,分布在6個軌道面上。只要擁有GPS接收機,用戶就可以在地球上任何一點隨時隨地接收至少4顆導航定位衛星的信號,通過解碼器進行數據處理,獲得用戶所在位置的三維坐標和運動速度。其軍用導航碼的定位精度極高,但是抗干擾能力還有待於加強。
按圖索驥為保證最終命中精度,“戰斧”巡航飛彈在末段採用了數字式景像相關匹配製導系統。當飛彈飛行到距目標約80公里的區域後,彈載攝像機開機搜尋,實時攝取下方的景物信息,並與預先存儲在計算機中的目標景物照片進行對比,按圖索驥,對號入座,控制飛彈尋找到預定攻擊的目標。
正是靠著這樣一套先進的複合制導系統,據說BlockⅢ型“戰斧”巡航飛彈的命中精度可以達到3米以內。這種精度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呢?該型飛彈射程為1600公里,相對誤差不足50萬之一。古人以“百步穿楊”形容箭法高超,假如照50萬之一的相對誤差換算下來,該型飛彈在100米上的誤差也就0.2毫米,可謂“百步穿針”。

巡航飛彈防禦的難題

巡航飛彈是第一種大規模投入實戰使用的飛彈。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納粹德國曾使用V-1型巡航飛彈襲擊倫敦。戰後至50年代中期,美國和蘇聯在德國的技術基礎上競相研製出自己的巡航飛彈。但受當時電子信息技術水平的制約,遠程巡航飛彈的研製始終未能解決精度這個難題。
50年代中後期,當運載火箭和航天技術取得突破之後,美國率先放棄了遠程巡航飛彈的研製,蘇聯也將重點轉到了彈道飛彈和戰術巡航飛彈(主要是反艦飛彈)上,遠程巡航飛彈的發展陷入停滯狀態。直到70年代中期,隨著微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研製高精度的遠程巡航飛彈才成為可能。到80年代中期,美國和蘇聯相繼研製並裝備了新一代的遠程巡航飛彈,主要有美國的“戰斧”巡航飛彈和蘇聯的AS-15型空射巡航飛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