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白芍、當歸、白朮、甘草、防風、檳榔、牛膝、茯苓、蒼朮、龍膽草、澤瀉、黃柏、青皮、防己、木瓜。
【處方來源】《證治寶鑑》卷十二。
【方劑主治】濕郁成熱,致發黃寒熱,嘔吐作渴,溺澀食少,不能安臥者。
相關詞條
-
郁益陰滲濕湯
肝經鬱熱,濕蘊於脾。 【治法】清肝解郁,健脾滲濕。 【方名】清肝解郁益陰滲濕湯。
辨證 組成 -
調元滲濕湯
調元滲濕湯主治腎疸。
組成 主治 用法用量 -
除風濕羌活湯
除風濕羌活湯,主治:風濕熱痹,痿證,眩暈麻木。濕氣勝,風證不退,眩暈麻木不已者。著痹。熱痹,或痛風挾熱者,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唇裂。出自《脾胃論》卷中。
方劑1 方劑2 方劑3 -
清肝解郁益陰滲濕湯
清肝解郁益陰滲濕湯是一中藥方劑,能清肝解郁,健脾滲濕。主肝經鬱熱,濕蘊於脾。
簡介 -
濕阻
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濕阻之病,在江南、...
-
濕熱病
濕熱病,一作濕溫。見於《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篇》。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生,以夏秋為多見。臨床以始惡寒,後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
濕熱病篇 作者簡介 -
濕阻脾胃證
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濕阻脾胃證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簡介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診斷 鑑別診斷 -
昇陽勝濕湯[中藥]
昇陽勝濕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胎產要決》卷上。具有昇陽除濕止帶之功效。主治婦人脾胃虧損,陽氣下陷或濕痰下注所致之帶下。
-
風能勝濕
風能勝濕,中醫術語,中醫學領域中也存在著這種風能勝濕的現象,濕為陰邪,常纏綿不懈,重著難除。
簡介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