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鴻詔

羅鴻詔

羅鴻詔1935年4月與雷震(同道摯友)、徐逸樵、周憲文(均留日學生)等創辦《中國新論》,任“非常時期叢書”主編,督促政府抗日,刊物曾被上海《中國評論周報》評為優良政治雜誌。 1950年赴台灣參加雷震主辦《自由中國》半月刊,任《自由中國》編輯委員,宣揚民主、自由,反對獨裁。 1956年4月在台北病故,羅香林教授曾撰文悼念羅鴻詔先生,該文在香港雜誌《中國文化論叢》發題為《為真理自由而盡瘁的羅鴻詔先生》以資紀念。

羅鴻詔先生
羅鴻詔(1897.1-1956.4),家名康祿,漢族,出生於廣東省興寧市雞公橋村春慶圍。他是我國一位著名教育家、時事評論家和哲學家。著有《哲學導論》、《倫理學》、《認識論入門》等哲學專著。
羅鴻詔青年時赴日本留學,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返國後歷任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上海暨南大學教授,1928年兼任興寧第一間高級中學校長,1931年任南京政府考試院考試委員。1937年抗戰爆發後在國防部第三廳任設計委員,1939年廣州淪陷後在廣東韶關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編纂委員,著《歐戰論》,與教育家許崇清共辦《新建設》雜誌,同時兼任興寧時事日報社社長。
他在1941年初曾發表《日軍南進北進問題》的時事評論。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日德意三國結為軸心國,英美法及中國等聯合為同盟國。評論分析斷定日本海軍必然進攻英美,要在太平洋橫行耀武、目空一切。英國人相信該文章有遠見,立即從英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波等地疏散人員及物資積極備戰,因而減輕了日軍侵略造成的損失,而美國不予重視,毫無防備,結果在12月7日,日本偷襲太平洋的珍珠港,導致損失慘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7年英國政府為表彰羅鴻詔時事評論的正確預見,5月特派香港總督專程到廣州沙面英國領事館隆重舉行授勳儀式,授於羅鴻詔教授“英國金質勇敢勳章”。此外,他還有“論十億元美援”、“瀋陽落而知國民黨之秋”等諸多時事評論,對國內時局,國民黨敗亡均早有預見。
羅鴻詔1935年4月與雷震(同道摯友)、徐逸樵、周憲文(均留日學生)等創辦《中國新論》,任“非常時期叢書”主編,督促政府抗日,刊物曾被上海《中國評論周報》評為優良政治雜誌。
1950年赴台灣參加雷震主辦《自由中國》半月刊,任《自由中國》編輯委員,宣揚民主、自由,反對獨裁。1956年4月在台北病故,羅香林教授曾撰文悼念羅鴻詔先生,該文在香港雜誌《中國文化論叢》發題為《為真理自由而盡瘁的羅鴻詔先生》以資紀念。
1976年羅鴻詔先生至交雷震先生將其移葬於南港“自由墓園”,並將其墓碑安置於自預墓穴旁,現與雷震夫婦、傅正、殷海光等人同葬“自由墓園”。
羅鴻詔先生與雷震先生墓
自由墓園
“雙英同台雷震30年追思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