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羅馬國際電影節(RIFF-RomaIndependentFilmFestival),2006年創辦,每年一屆。重在體現自己的文化藝術特色和民眾的參與性。
主辦方將電影節定位成一場以電影藝術為主題的大眾節日盛典,是為羅馬人民舉辦的電影節。
獎項設定
羅馬國際電影節主要獎項包括最佳影片“馬可·奧雷利奧”獎、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獎。
評選規則
為了體現大眾的參與性,除了評審會主席由義大利資深導演埃托雷·斯科拉擔任外,其他50名評審全部是經過挑選的普通電影愛好者。他們將投票決定哪部影片為最佳影片,並選出自己心儀的最佳男女主角。
主要活動

羅馬國際電影節設有“首映單元”、“電影年度單元”、“特別單元”以及“特別活動”等多個單元。
電影節期間除放映參賽電影外還舉辦電影回顧展、論壇、音樂會和展覽活動。
歷屆獲獎
第一屆獲獎名單(2006年)

最佳影片:《哈姆雷特》(俄羅斯)
評審會特別獎:《這就是英國》(英國)
最佳男主角:吉奧喬·克朗格利《L'ariasalata》(義大利)
最佳女主角:愛莉·安艾柯《亞美利亞》(法國)
終身成就獎:肖恩·康納利
第二屆獲獎名單(2007年)
最佳影片:《朱諾》(美國)
評審會特別獎:《哈菲茲》(伊朗)
最佳男主角:瑞德·瑟爾比德伽《追憶逃亡》(克羅埃西亞)
第三屆獲獎名單(2008年)
最佳影片:《819號決議》(義大利)
評審會大獎:《鴉片戰爭》(阿富汗)
最佳男主角:伯丹·斯圖普卡《溫暖的心》(波蘭)
最佳女主角:多娜特拉·菲諾加羅《正人君子》(義大利)
終身成就獎:阿爾·帕西諾
第四屆獲獎名單(2009年)
最佳影片:《兄弟情》(丹麥)
評審會大獎:《來人》(義大利)
最佳男主角:塞爾喬·卡斯特里托《抬起頭》(義大利)
最佳女主角:海倫·米倫《最後一站》(英國)
終身成就獎:梅麗爾·斯特里普《蘇菲的選擇》、《克萊默夫婦》(美國)
第五屆獲獎名單(2010年)
最佳影片:《賜我死亡》(比利時)
評審會大獎:《更好的世界》(丹麥)
評審會特別獎:《波爾》(德國、奧地利、愛沙尼亞合)
最佳男主角:托尼·塞爾維洛《平靜的生活》(義大利)
最佳女主角:電影《良草》中的所有女性角色(墨西哥)
觀眾評審會最佳影片獎:《更好的世界》(丹麥)
第六屆獲獎名單(2011年)
最佳影片獎:博倫施泰《中國外賣》(阿根廷)
評審會大獎:米勒《看他們如何跳舞》(法國)
評審會特別獎:斯凱皮西《風暴眼》(澳大利亞)
最佳男演員獎:卡內《更好的生活》(法國)
最佳女演員獎:拉帕斯《嬰兒監測器》(瑞典)
新秀獎:克莎瓦茲《境遇》(伊朗裔美國導演)
個性女演員獎:章子怡《最愛》(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