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資君

治學格言"無欲是求知的最高境界,求知是無欲的必經之路"被《人民日報》金台社載入《人生智慧寶典》,創業目標:弘揚民族文化,傳播民族精神。 從處女作中的一句話"要更加莎士比亞化,就必須站在莎士比亞的肩膀上"。 無不體現他在履行他的格言"無欲是求知的最高境界,求知是無欲的必經之路"向著既定的目標:"弘揚民族文化,傳播民族精神"前進。

(又羅君、羅群,字建勛,號金游波)。1943年9月出生,安徽金寨人。畢業於金師北京師大,結業於華中師大碩士主課,中央戲劇學院雜誌社北京科文中心作家進修班。是世界文藝研究中心研究員。治學格言"無欲是求知的最高境界,求知是無欲的必經之路"被《人民日報》金台社載入《人生智慧寶典》,創業目標:弘揚民族文化,傳播民族精神。家庭以教書為業,代代相傳,父親學生時代加入共產黨,母親是啟蒙老師。父親以耕讀二字教子,家庭貧寒,從小就養成了愛勞動的習慣。同時也養成了愛學習的習慣,在他的生活中,是工作、勞動、學習三循環,至於社會上的恩怨全不放在心上,但原則卻一貫堅持。改革開放10年,他的處女作《"哈姆雷特"構思藝術淺探》發表於中央戲劇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從此走上文壇,開始了文學生涯,此後,在《戲劇》、《萬象人生》、《校園大世界》、《詩詞之友》、《中國文化名人文庫》、《中國教育藝術文庫》、《與世紀同行》等發表文章。著作《中西文論研究》一部。作品最大特點:不落前人巢穴,詩歌主要展示未來,富於開拓性。以他發表在《詩詞之友》的《中秋泰山極頂觀星》的結尾為例:"仰觀北斗,俯瞰南斗,俯仰皆星斗,仰觀斗把移西位,俯瞰斗把永向東"。寓指交往的祥和氣氛。散文不求雕章琢句,力圖清新自然。以他發表在《中國文化名人文庫》的《蓬萊之旅》為例:作者遊覽蓬萊意在看海市、驚濤、日出。理論研究作品在研究者大多忽略的領域探尋創作規律,展示文藝發展的風貌。如:通過用簡單形式對複雜形式的探究,我們可以發現《哈姆雷特》構思藝術的高超,它不是虛天縹緲的空中樓閣,也不是絕妙的印模印製出來的,而是有著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精心創作工夫,莎士比亞雖然取材於舊的題材,但是陳舊的、僵化的情節到他手中經過一番藝術加工,注入時代精神,就起死回生,變成了曠世的藝術珍品。他這種用簡單形式對複雜形式探究的方法,開創了理論研究新篇章。近年來,多次參加北京及地方學術研討會,至1998年底,多次獲優秀獎、二等獎;1999年《明星歌》、《路與橋》獲優秀獎,《孔子詩教觀與柏拉圖文藝有害論之比較研究》獲中國作協文藝報社國防大學研討會一等獎,《中西聖人教育藝術之比較探討》、《"段太慰逸事狀"立意和章法淺談》獲中國教育藝術家協會,教育藝術雜誌社中國北戴河及北京華歌杯研討會一等獎。在研究中,提出了凸現法,這是寫作書籍中未曾提出過的,在寫作方法的探討上更進一步;發現了中國人學理論的提出早於西方約兩千年,這是重大的發現,填補了理論研究中的空白。業績已載入《中國文藝人才大典》、《文壇精英錄》、《中國校園作家大典》、《中國文藝家辭典》、《科學中國人》、《中國教育名家大典》、《中國傑出人物大典》、《中國文藝界名人大典》、《世界優秀人才大典》、《國際文藝人才大典》。從處女作中的一句話"要更加莎士比亞化,就必須站在莎士比亞的肩膀上"。無不體現他在履行他的格言"無欲是求知的最高境界,求知是無欲的必經之路"向著既定的目標:"弘揚民族文化,傳播民族精神"前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