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羅源港又稱五里港。港區以五里亭為中心,西起南陳橋,東至跡頭,岸線長9.27公里。水路北距上海港446海里,南距福州港79海里。陸上有福汾公路、馬松公路分別從南北通過。地理位置
位於福建羅源松山鄉羅源灣頂部。歷史沿革
羅源港遠在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即有“番船”來港寄碇。開港後,碼頭基礎設施一直非常簡陋,明代至民國初年,五里亭僅有一座石砌斜坡式道頭,新中國成立後,港區建設才逐步展開。1990年,港區有五里亭客、貨運碼頭、跡頭碼頭,各碼頭共有簡易堆場3509平方米。跡頭碼頭為人工裝卸,五里亭碼頭配有裝卸機械3台。當年全港吞吐量3776.17萬噸公里。五里亭客運碼頭 民國15年(1926年),連江縣商人倪守金在五里亭西觀音亭建一木棧橋道頭,長10米,寬2米,供輪船靠泊,俗稱“車船道”。民國23年,羅源商人林維禎等又在觀音亭東側建一道頭。長寬結構一如“車船道”。民國34年,閩江下遊輪船公司羅源代辦處在“車船道”原址又重建木棧橋式道頭,長15米,寬2米。這兩個道頭港池皆為人工挖掘,各可靠泊1艘50噸位的輪船。1954年2月,羅源港務站鑒於五里亭大橋將建在觀音亭東,上述兩個道頭位在橋西,橋建成後輪船難以從橋孔中進出,乃在五里亭東龍爪嶼對岸渡頭村地面另建—木棧橋踏步道頭,長16米,寬4米,仍名五里亭碼頭,因其主要供客輪靠泊,故又稱渡頭客班輪碼頭。渡頭客班輪碼頭地處灣北岸,旅客來往和貨物裝卸運輸必經五里亭大橋,繞道800餘米,諸多不便。1966年,閩東航運總站乃撥款2萬元在五里亭下建一新碼頭,結構為重力式漿砌塊石岸壁,長60米,其中有專供客班輪使用的“L”形踏步式平台1個。自1973年在其東側續建一貨運碼頭後,此碼頭即成為以客運為主的碼頭。
五里亭貨運碼頭 1973年,省航管局投資2萬餘元,向東延伸五里亭碼頭石砌岸壁。續建岸壁高5米,長100米。內側填土與岸壁齊高,寬12~16米,作為碼頭裝卸作業區。新建碼頭定為貨運專用,有3個泊位,最大靠泊能力100噸級。碼頭建成之初,航道、港池較深,百噸船舶小潮時可以停泊於離岸2~3米處,但自松山圍墾工程開始後,百噸船舶須乘大潮進港,停泊於岸壁20米外。
跡頭碼頭 位於羅源灣北岸跡頭村,松山圍墾堤壩線外。為重力式乾砌塊石岸壁,長73米,有2個泊位,靠泊能力100噸。大潮港池水深6.2米,一般潮深3.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