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渡鄉

羅渡鄉

羅渡苗族鄉位於珙縣中南部,幅員面積41平方公里,鄉境內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現主要種植以玉米、小麥、水稻、紅苕等為主,經濟作物主要以油菜、蠶桑、岩桂、水果等為主,2005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708萬元。

基本信息

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羅渡鄉

羅渡苗族鄉位於珙縣中南部,距縣城75公里,東與曹營鄉毗鄰,南與洛表鎮接壤,西與筠連縣樂義鄉交界,北與上羅鎮相連。幅員面積41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67個村民小組1個街村居民組,總人口14319人,其中苗族人口2986人。海拔392—1020米之間。地形呈五溝七梁七面坡,鄧家河—洛亥河流經羅渡匯集南廣河。
鄉境內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適合於多種植物生長,現主要種植以玉米、小麥、水稻、紅苕等為主,經濟作物主要以油菜、蠶桑、岩桂、水果等為主,畜特業以生豬、雞、鴨牛羊等為主,2005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708萬元,農業總產值4338萬元,企業總產值7370萬元,糧食總產量6022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726元。
羅渡苗族鄉是川南苗族的聚居地,境內的王武寨,享譽中外,苗家歌舞,獨具特色;苗寨風情,留連忘返,苗族文化,博大精深,苗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喜愛唱歌跳舞,常常配以蘆笙、牛角號、嗩吶吹奏與牛皮鼓打擊樂伴奏,男男女女在一起載歌載舞,舞蹈多姿多彩,風格獨特,苗家歌曲有開春歌、迎新歌、指路歌、敬酒歌等,歌曲格調清新,歌聲娓娓動聽。
苗家服飾是厚重文化的積澱,男性服飾製作簡單明快,蓄髮挽於頭,包白色青色短帕,上身著青麻布衫,衣領四周以及右衽上鄉有花紋,外套短褂有花紋,穿中長褲,栓2—3圈約一盡寬的青布腰帶,兩端繡白花紋。女性服飾多以蓄長發,盤於頭頂,用自製青羊毛線帕包頭,包帕狀似園盤,另有精工刺繡的牌子,兩端用紅色線栓在包帕的正面,牌子的邊緣點綴多串五色珠子,極為悅目,其服飾色彩艷麗,多為手工刺繡縫製而成,胸前衣牌與精美斑斕的圍腰飄帶,配之以傳統精工蠟染的百褶裙妝點出苗家姑娘的端莊與美麗。
羅渡苗族鄉文體活動內容豐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王武寨流行苗族古歌、詩文、故事,常見的文體活動有跳花山,打手毽,其中王武寨花山節規模宏大,場面熱鬧,風情濃郁。
羅渡苗族鄉境內的巴蜀古墓群,2003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考古專家考古發現,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軍事、政治價值,世界千古之謎——蘇麻灣僰人懸棺群與突勿嶙峋,相互呼應的天堂僰人石堡寨群,倒映在南廣河水中,景色迷人,尤如桂林山水,素有“川南小桂林”之美譽。
鄉內交通便捷,信息靈通,水電設施齊備,已安裝程控電話900餘門,行動電話4000餘部,通郵覆蓋率達100%,現有國小校8所,在校學生2215人,教師113人,有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站12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