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塔爾[原美國《紐約時報》執行主編]

羅森塔爾[原美國《紐約時報》執行主編]

羅森塔爾是一個常見人名,在外國國各個地區及職業領域均有分布。本詞條內分別是蘇聯哲學家、羅馬尼亞畫家、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國際著名危機管理理論權威、美國著名的攝影師以及效力於弗賴堡足球俱樂部的足球運動員揚·羅森塔爾。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艾比·羅森塔爾(Abraham Michael Rosenthal,1922—2006年5月10日)曾是

羅森塔爾2002年接受“總統自由勳章” 羅森塔爾2002年接受“總統自由勳章”

《紐約時報》的前執行主編和最富盛名的專欄作家。他是美國新聞界的傳奇人物,被認為是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新聞從業者。他是《紐約時報》歷史上最傑出的、能力最超群的總編輯。他作為掌舵人,不僅賦予了百年老報嶄新的生命力,而且對美國乃至外國的報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羅森塔爾於1922年5月2日出生在安大略湖一帶,具有猶太血統,但並非猶太教徒。羅森塔爾幼年就隨家庭移居加拿大,後來又隨父母來到美國紐約布朗士區。他的家境十分貧窮,不僅無法過上舒適的生活,而且有時連溫飽都難以解決。由於貧困,他的五個姐姐中的四個都夭折了,而他自己也曾有一段時間腿腳不方便無法正常行走。在高中時,他甚至因為交不起學費而中途輟學一段時間。正是這些苦難造就了他堅韌的性格。後來他進入了免費的紐約市立學院,二十世紀初紐約市立學院曾經輝煌一時。它提倡精英教育,為許多家境貧寒但學業出眾的學生(特別是新移民)提供免費教育,被稱為無產者的哈佛。羅森塔爾在大學時就為《紐約時報》撰寫新聞通訊,1944年成為《紐約時報》正式員工,他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新聞事業,從校園通訊員、地方記者、海外特派員、市聞版主編、助理編輯、總編輯、執行總編輯到專欄作家,為《紐約時報》工作長達55年。

羅森塔爾[原美國《紐約時報》執行主編] 羅森塔爾[原美國《紐約時報》執行主編]

從1969年至1986年,《紐約時報》都在執行總編羅森塔爾的掌控下,這位具有強勢的作風、創新的編報手法和不斷追求進步的信念的總編,終其一生維護著《紐約時報》“無所畏懼亦無所偏袒”的報紙風格和自由派傳統,帶領《紐約時報》和整個美國一起經歷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大變動,這17年也被美國媒體稱為“羅森塔爾時代”。他於1999年12月宣布退休,但仍致力於寫作。2006年5月10日,羅森塔爾在曼哈頓去世,享年84歲。

職業生涯

一、校園記者

羅森塔爾自幼學習刻苦,在國小和紐約德威特柯林頓高中時成績都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免費的紐約市立學院,在這裡,生活壓力得以緩解的他開始邁入新聞行業。

他首先加入了學校的報紙——《校園》的采寫編輯工作。通過這個工作,他發現了自己這一生的奮鬥目標。由於優秀的表現,《紐約時報》開始注意到他,並邀請他擔任該報的特約學生通訊員,負責報導自己學校的新聞。羅森塔爾有著突出的才能,很快當上了編輯主任,不久順理成章地成了校報總編。臨近畢業的前幾個星期,《紐約時報》聘請他擔任正式的記者。羅森塔爾欣然接受,立刻離開學校,放棄學業投入工作,這也使他花費6年左右的時間補完餘下的課程去拿到學位。

二、海外記者

1943年,羅森塔爾正式加入《紐約時報》,出於安全考慮,當時的編輯主管不願讓他的猶太名字出現在新聞中,所以他的名字被簡化為A·M·羅森塔爾,新聞界的同行都樂於稱他為艾比·羅森塔爾。

經過一段時間普通記者的鍛鍊,到1945年,他被派往聯合國工作,主要是採訪聯合國新聞。工作9年後,羅森塔爾被派往印度,作為駐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特派員。他在接下來的4年中穿梭於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錫蘭等地進行新聞報導,偶爾也會前往紐幾內亞和越南等地。

接下來,羅森塔爾於1958年來到波蘭華沙,作為駐波蘭特派員在那裡待了一年半。他對當地的政治、民生進行了深入的報導,以至於觸動了波蘭政府。1958年8月31日,他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新聞稿《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引起轟動,至今仍被新聞學界稱為“正話反說”的典範。《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一篇獲過美國普利茲新聞獎的優秀新聞作品,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傳統新聞“客觀報導”、“零度寫作”的窠臼,大膽地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著力表現作為一名有使命感的記者的在場的主觀印象,激情洋溢地抒發了對法西斯暴行的深惡痛疾,對自由、解放、新生的無比珍惜之情。後來羅森塔爾因批評政府被逐出波蘭,但他的報導大獲成功。

三、羅森塔爾時代

1967年,他成為《紐約時報》的總編助理,1968年成為副總編,1969年成為總編,1977年升為編輯部的最高職位——執行主編。羅森塔爾主管《紐約時報》每日新聞的運作長達17年,主管每日和星期天版的運作長達10年。

1969年,羅森塔爾在《紐約時報》經濟陷入困境之際,推行大刀闊斧的變革,開拓廣告業務和擴大讀者群。他加強了《紐約時報》的都市新聞報導,增添了一個每天出版的經濟欄目和若干有關體育、周末休閒和科技的欄,並對報紙進行了分疊,為報紙注入新的活力。

羅森塔爾在《紐約時報》最著名的事件是他不畏強權堅持報導五角大樓事件。越戰的擴大化是五角大樓事件的起因。1971年6月,《紐約時報》和其他一些報紙披露了一批描寫美國捲入越南戰爭的國防部絕密檔案。這些檔案是由一名頗有正義感的國防部官員丹尼爾·艾爾斯伯格透露給外界的。在檔案公布之前,美國政府曾試圖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檔案的發表,但未果。這就是美國政治史和新聞史上著名的“五角大樓檔案事件”。這批國防部的絕密檔案表明,美國政府在越戰初期就採取蒙蔽、欺騙公眾的行徑以獲取人們對越戰的支持,以後這些手段更是成了政府的家常便飯。這種欺騙行徑引起了早已強烈不滿的美國民眾更加高漲的反戰情緒。

《紐約時報》在此檔案的刊登過程中受到了美國政府的強力阻礙,應美國政府申請,1971年6月22日,法院對《紐約時報》進行聽證。羅森塔爾對此毫不妥協。當法務部提出列一份五角大樓檔案中不可發表部分的清單時,遭到他的斷然拒絕,他表示我們絕不發表有條件的新聞,這不是我們的原則,《紐約時報》將永遠不會接受政府選擇什麼應該刊登的原則。

美國政府最終敗訴,羅森塔爾的堅持己見讓以尼克森為首的政府名譽掃地,更增強了《紐約時報》對輿論的監督,維護了公民的利益。他後來回憶說,要是當時一開始就畏懼政府和法務部門的壓力,放棄報導,那《紐約時報》留給讀者的印象就是懦弱的形象,這簡直不敢想像。

羅森塔爾強硬的性格和堅定的新聞理想在報導五角大樓事件中盡顯無遺。

新聞思想

一、為滿足讀者需求進行改版和擴版

二、追求新聞準確,設立更正專欄

三、捍衛真實性和客觀性,開創“編者的話”欄目

四、重視專欄的力量,開設“我的觀點”

五、善用新聞人才,創新相關制度

數字與評價

1969年,羅森塔爾剛上任時,《紐約時報》只有2.38億美元的收入,純利潤更是只有可憐的1400萬美元。可是,到他離職,《紐約時報》的收入達到了驚人的16億美元,純利潤1.32億美元。

羅森塔爾的去世讓美國報界為之惋惜。《紐約時報》專門撰文指出,羅森塔爾憑藉不懈的奮鬥,從一個毫無名氣的校園記者一路打拚,成為美國報業的傳奇人物。已經退休的《紐約時報》前老闆、著名報業大亨阿瑟·蘇茲貝格(現任《紐約時報》發行人小阿瑟·蘇茲貝格的父親)在得知羅森塔爾的死訊後發表聲明:“他是記者中的巨人,他也是最偉大的總編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