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旋[遼寧籍老作家]

羅旋[遼寧籍老作家]

羅旋,1912年9月25日生。現當代著名作家、小說家。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筆名黃葉﹑羅旋﹑葉之林﹑曹坪等。遼寧昌圖人。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學時代就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32年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盟﹐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活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山西﹑重慶等處任教﹐在重慶﹑香港﹑上海等地編輯《文摘》副刊﹑《時代文學》雜誌﹑《大剛報》副刊《大江》﹑《求是》﹐長期從事進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 端木蕻良這個名字到底是怎么來的呢?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日本侵華戰爭的蹂躪,把中國折騰得千瘡百孔。曹京平為了掩人耳目,避免國民黨迫害,在寫完小說之後,突發奇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名字。於是,用了“端木”這個複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東北紅高粱中的“紅粱”移作名字。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所以,他靈機一動,就將“端木紅粱”中的“紅”字改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這樣“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筆名。

端木蕻良的作品﹐從第一部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4)開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說《鷺湖的憂鬱》﹑《遙遠的風砂》﹑《憎恨》﹑《爺爺為什麼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東北故鄉為背景﹐展現出在民族與階級的雙重壓迫下人民的災難和戰鬥。作家懷著憂鬱的心情眷戀故鄉的土地﹐為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而憤怒。愛與憎交織的思想基調﹐貫穿於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作品場面宏偉﹐筆調細緻﹐有些細節描寫十分突出﹔以濃郁的風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強烈的地方色彩。早期有些短篇小說﹐表現手法簡練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後期某些長篇小說﹐過多地追求場景宏大﹐開掘不深﹐顯得龐雜﹐但仍然保持著鮮明的地方色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端木蕻良主要從事歷史題材的戲曲和小說創作﹐曾在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1980年發表長篇小說《曹雪芹》(上卷)。

生平

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並從事進步學生運動。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加入“左聯”,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的,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從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漢等地從事抗戰文學活動,創作亦走向成熟與多產,計有長篇小說《大地的海》,以及《鴜鷺湖的憂鬱》、《遙遠的風沙》等一系列風格獨異的短篇小說,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壇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與蕭紅在武漢結婚。 1942年蕭紅在香港病逝後,端木旅居桂林,後又輾轉於重慶、上海和香港等地,積極投身於新品有長新品有長篇小說《大江》、《大時代》、《上海潮》、《科爾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諸多中短篇小說,其中《新都花絮》、《風陵渡》、《紅燈》、《紅夜》、《鵰鶚堡》等篇都是有影響的佳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端木從香港回到北京。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農村、工廠和部隊深入生活,並創作了《墨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等大量謳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與鍾耀群結婚。十年浩劫後,端木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勤奮和更勤奮的創作加入了新時期文學的發展歷程,先後寫出了《懷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隨筆,《江南風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說,而尤以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內外頗多讚譽。1980年,端木當選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與夫人鍾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又添重筆。1996年10月5日,這位跨越現當代文壇的遼寧籍著名作家,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4歲。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省知識產權局局長 性別:女 民族:漢 籍貫:廣東大埔 出生年月:1952.8 學位學歷:大普 職稱:主治醫師

主持省知識產權局全面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