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桑特爾內

羅伯特·桑特爾內

羅伯特·桑特爾內(Robert Santerne 1903-1983),法國著名的現代風景繪畫大師,師從莫里斯·德尼(Maurice Denis1870-1943),其代表作品《 面向拯救教堂的大運河景色》、《Venetian Scene》是後印象派的傳世之作。

基本信息

個人介紹

羅伯特·桑特爾內(Robert Santerne 1903-1983),法國著名的畫家,設計師和水彩畫家。畢業於巴黎朱利安藝術學院,並且與Jean Pierre Laurens一起在法蘭西藝術學院學習。但真正影響桑特爾內藝術風格的是他師從納比派和歐洲象徵主義藝術運動大師莫里斯·德尼(Maurice Denis1870-1943)的一段學徒經歷。
實際上,從最早的Denis的學徒經歷到點彩畫派再到逐步向後印象派自然主義的轉化,桑特爾內運用了色彩解構的原則獲得了流線型的粉刷筆觸結構。儘管比同期稍有延遲,桑特爾內運用這一技術對現實做了更深入的探索,獲得了自然且忠誠於現實的畫面,並且通過色彩的振動給了整個畫面感性的氛圍。

代表作品

威尼斯的問候

威尼斯的問候 威尼斯的問候

“2013藝術北京博覽會”巴黎美爵藝術基金展出後印象派大師羅伯特·桑特爾內在20世紀上半葉創作的威尼斯 風景畫《威尼斯的問候》,這幅畫再現了《拯救教堂前的大運河景色》的景色,畫中的建築教堂運用了“少就是多”的觀點,使建築設計的造型特點趨向繁多和複雜。強調象徵隱喻和形體特徵的空間關係,用非傳統的方法來運用傳統的藝術手法,讓人產生複雜和聯想。而大運河則通過對景色的描繪來實現對客觀世界物理形式和諧的把握,在理想的視覺形式中寄託主體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整幅畫色調灰暗,極符合畫作所賦予的現實思想,所以說裝飾主義畫作也為現實主義畫作。同時羅伯特又獲得了自然主義的印象和對於此間現實的信仰,就像一種幻覺,這種色彩的顫動仿佛賦予了整幅畫一分溫柔的呼吸 。

社會評價

如果說梵谷的藝術特色的濃烈的色彩,高更的藝術特色是和諧的韻律,那么羅伯特·桑特爾內的特色便是真實的情感,羅伯特·桑特爾內將自己的情感巧妙的包容到現實的景色中,讓我們在欣賞他的作品時可以感受到畫家當時的心境。

法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巴黎美爵藝術基金重要的簽約畫家、法國空間派藝術大師雷米·艾融RemyAron先生對羅伯特·桑特爾內Robert Santern的藝術成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羅伯特·桑特爾內Robert Santern的畫自然且忠誠於現實的畫面,並且通過色彩的振動給了整個畫面感性的氛圍。羅伯特·桑特爾內Robert Santern不但吸收了納比派的繪畫理論還在融合了後印象派藝術中最為重要的“情感表現與畫中”的藝術理念,最終與高更、梵谷一樣成為了歐洲後印象派的代表畫家。

背景介紹

莫里斯·德尼 莫里斯·德尼

莫里斯·德尼(法語:Maurice Denis,1870年11月-1943年11月)

二十世紀初期著名的法國畫家、作家。莫里斯·德尼是象徵主義畫家,也是納比派的一員。他的理論是立體主義、野獸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的基石。

裝飾主義

作為一個特別的建築動力和流派,在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 70至80年代達到頂峰。從總體看來,裝飾主義建築已經完全拋棄了國際主義風格而走向更加穩健的發展過程。裝飾主義強調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反對簡單化和模式化,講究文脈,追求人情味,崇尚隱喻與象徵手法,大膽運用裝飾和色彩,提倡多樣化和多元化。在造型設計的構圖理論中吸收其它藝術或自然科學的概念。

納比派(Les Nabis)

法國的藝術社團,1891年出現於巴黎,其主要成員是巴黎朱利安美術學院的學生。納比一詞出自希伯來語,是先知的意思,取此名稱的基本點旨在表明其信念、創作思想同宗教的密切聯繫。該派以革新繪畫藝術為標榜,廣泛吸收P.高更、P.塞尚及日本浮世繪藝術的有益因素,主張在理性和感性的領域裡,對自然進行“重新安排”,強調創造詩意的現實,追求平面的裝飾效果和象徵意義的表達,注重審辨色調及單純與變形的法則。這是一個為期很短的藝術運動,主要參加者是法國的畫家和雕塑家。納比派的主要理論家德尼,將納比派的特色歸納為兩種變形的理論:“客觀的變形,它基於純美學,裝飾概念,以及色彩和構圖的技術要素;再就是主觀的變形,它使畫家個人的靈感得以發揮.

象徵主義

名詞源於希臘文Symbolon,它在希臘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塊木板(或一種陶器)分成兩半,主客雙方各執其一,再次見面時拼成一塊,以示友愛”的信物。幾經演變,其義變成了“用一種形式作為一種概念的習饋代表”,即引申為任何觀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達某種觀念及事物的符號或物品就叫做“象徵”。它與通常人們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實質,含義遠較比喻深廣。是19世紀末在法國及西方幾個國家出現的一種藝術思潮。
象徵派主張強調主觀、個性,以心靈的想像創造某種帶有暗示和象徵性的神奇畫面,他們不再把一時所見真實的表現出來,而通過特定形象的綜合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和內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則追求華麗堆砌和裝飾的效果。

點彩派(Pointillism)

即新印象派,或稱新印象主義(neo-impressionism),是繼印象派之後在法國出現的美術流派。19世紀80年代後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義強烈影響的畫家掀起了一場技法革新。他們不用輪廓線條劃分形象,而用點狀的小筆觸,通過合乎科學的光色規律的並置,讓無數小色點在觀者視覺中混合,從而構成色點組成的形象。
其理論主要包括:①色彩的分割理論,及分割法。②主張色彩、線的表現性與情感的特質相結合。新印象主義既是印象主義的某些技法和科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同時也是印象派(憑直覺、憑經驗的寫實主義)向古典主義(重法則、重理論、重秩序)的轉化。 代表人物有喬治·修拉、保羅·西涅克《船尾上的景色》、卡米耶·畢沙羅、M·呂斯、H·E·克羅斯等。

後印象派

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美術現象。19世紀80年代法國一群美術家反對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片面追求客觀表現及外光和色彩,主張重新重視美術中形成的觀念和強調作者主觀的重要性。他們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客觀物象,要滲透作者的主觀感情和情緒。一般被稱作後印象主義的畫家是保羅·塞尚、文森特·梵谷和保羅·高更。後印象主義藝術家對20世紀西方的藝術有直接的影響。保羅·塞尚重理念,注重結構,注意畫面的建築美,孕育著立體主義的因素。文森特·梵谷、保羅·高更注意感情,強調色調的美和藝術表現的象徵意義,對野獸主義和表現主義影響很大。如果要尋找20世紀抽象表現主義與他們之間的關係的話,保羅·塞尚給幾何形的抽象派以啟發,保羅·高更和文森特·梵谷則被抽象表現主義中直抒感情的一派所推崇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