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奇葩。它以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的形象、機智幽默的語言,多樣化的腔調,獲得廣大民眾的喜愛和不息的生命力。客家山歌在客屬地區廣泛流傳,但在不同的縣份或鄉村各有自己最熟悉的腔調(腔板、板路),近年在各地舉行客屬聯誼活動、懇親活動中,往往有山歌會演,來自不同地方的表演者能唱出幾十種不同腔調的山歌,百花齊放。在梅州,上世紀50年代就有文藝工作者收集境內各地流行的山歌腔調(板路)200餘種,編成新劇種——山歌劇,劇目不少,常演不衰。客家山歌是用客家話演唱的、民眾的口頭創作,以七言四句為最常用格式,唱詞多用起興、諧音、雙關、比喻等修辭手法。其中,流傳最廣、最為民眾喜愛的作品也有人為它作文字記錄,流傳到外地。
鶴山的客家山歌是鶴山客人從粵東帶來的,流行的有長音山歌、竹板山歌兩種腔調,也具備上述藝術特色(歌譜見本書附錄“四堡山歌”)。以下一組是長音山歌歌詞:
女:想唱山歌無口才,想捉鷓鴣無雕媒。想照蛤蟆無燈火,柬好阿哥難做堆。
男:嶺崗頂上種布驚,唔使淋水也會生。總愛兩人情相願,唔使媒人也會成。
女:絲線織網丟落河,唔知網裡有魚么。阿哥人才妹中意,唔知阿哥愛妹么。
男:河裡撒網盡力丟,有魚無魚慢慢收。阿妹戀哥心莫急,團圓日子自然有。
女:白鶴落田腳系長,莫怪阿妹唔大方。初戀阿哥妹膽小,嫩草唔曾見過霜。
男:牆內種花牆外開,花高樹矮伸出來。心想上前剪一朵,新打剪刀口難開。
以上一組男女對唱,在鶴山流行,在赤溪也流行。是鶴山人帶過去的呢,還是他們的祖先從粵東老家分別帶過來的呢?兩種可能都有。
以下五首是竹板山歌:
繡五更
一更鼓打月東升,妹在房中繡手巾。繡條青龍長五尺,時時刻刻繞郎身。囑郎永遠莫斷情。
二更鼓打月照樓,手拈花線繡枕頭。不繡閒花並野草,繡對鴛鴦水面浮。同郎偕老到白頭。
三更鼓打月當空,繡幅帳圍掛房中。愛繡農村山水景,花香谷熟四時紅。年年慶祝收成豐。
四更鼓打月西斜,繡對紅燈畫朵花。紅燈掛在門楣上,照耀郎家真光華。同郎攜手轉婆家。
五更鼓打天大光,繡好新鞋送情郎。莫嫌妹妹繡工淺,左是金雞右鳳凰。相親相愛甜過糖。
客家山歌中以表現男女戀情的最為精彩,表達感情大膽奔放,熱烈如火;但戀情並非全部甜蜜,其中也有苦澀。傳統的情歌,還反映了熱愛自由的青年男女對封建禮教的抗爭。這類情歌唱來迴腸盪氣,激動人心。
男:一條山崗繞繞長,行了一晝正(才)半崗。有情妹子半路等,無情妹子照崗上。
女:上崗唔怕崗子長,路上遇到有情郎。同郎行路當坐轎,語言落肚甜過糖。
男:上了一崗又一崗,一身大汗熱難當。路上遇到有情妹,衫尾撥到兩人涼。
女:妹在這崗郎那崗,兩人熱得正難當。哥系雞春妹鴨卵,樣得打爛共盤裝。
欖樹開花花攬花,阿哥攬上妹攬下。牽起衫尾等郎攬,等郎一攬再回家。
新買扇子七寸長,一心買來送情郎。囑咐情郎莫拗撇(掉),兩人睡目好撥涼。
十送郎(錄四)
送郎送到祖公堂,阿哥點燭妹點香。阿哥點燭多富貴,阿妹點香保全康。
送郎送到白石崗,踢破腳趾血茫茫。扯開羅裙包腳趾,阿哥痛肉妹痛腸。
送郎送到船渡頭,問郎何日正(才)回頭。去時菱角未開花,轉時菱角滿塘浮。
送郎送到船渡頭,哥妹分手心憂愁。賺到銀錢回家轉,轉來家中建高樓。
哥,樣邊好!滿村人講焰焰條(洶凶的樣子)。朝喊磨刀晡喊殺,唔知有命見哥冇!
妹,你莫狂(驚惶)!幾大事情哥擔當。若系有人刁難妹,阿哥帶妹走南洋。
客家山歌反映的生活是多方面的,不限於愛情。傳統山歌里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勞動的艱苦與無奈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長工歌》:
正月排來請個新阿哥,司頭(僱主)吩咐細頭(工夫)多。這般工夫真難做,家中貧困無奈何!
二月排來田水深,腳踏田頭水濕身。食口熟煙停下手,司頭鬧(罵)到淚淋淋。
三月排來秧苗青,春耕工作唔算輕。又愛駛牛又擔糞,自家辛苦唔敢聲。
四月排來擔煙青,肩頭擔腫苦難堪。一日曬煙翻幾次,一造磨爛幾件衫。
五月排來割黃芒,黃芒裹粽滿村香。司頭仔女食到剩,長工阿哥無條嘗。
六月排來是半年,半年辛苦又無錢。屋家父母年紀老,又無妻子奉親前。
七月排來做田完,田頭伯公掛紙錢。司頭兄弟來請飲,長工得做食無緣。
八月田工唔算多,耘田做妥等割禾。司頭叫我割山草,日日上山受折磨。
九月排來是重陽,滿田禾稻變金黃。日間割草做到死,夜夜開工整曬場。
十月排來是立冬,收割季節又重逢。穀米割來如山阜,可憐長工無一筒。
十一月來落雪霜,長工阿哥苦難當。霜雪侵人手腳爆,條條裂痕血茫茫。
十二月來滿一年,算盤擺開算工錢。九歸算完心麻亂,空手回家淚漣漣。
回到家中見親娘,親娘滴下淚兩行。賣花之人插竹葉,何日雲開見日光!
客家人逢年過節,紅白好事都唱山歌,山歌與他們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著,反映他們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