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總政話劇團1953年5月組建於北京,當時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藝工作團話劇團。它的前身是1951年3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文藝工作團戲劇隊。1980年12月,總政文工團建制撤消,話劇團編制單列,定編為正師級單位,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話劇團。
劇團特色

總政話劇團以擅長表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及革命戰爭題材著稱。曾成功地塑造過自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以來的諸多革命領袖和重要歷史人物以及各個革命歷史時期敵我雙方軍隊的人物形象。劇團著力反映革命戰爭和軍隊現實生活,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形成了戰鬥化、民族化、民眾化的藝術風格,同時在話劇藝術上也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驗。劇團除在城市劇場公開演出外,還經常深入部隊駐地、邊防海島、戰地前線做巡迴演出。
總政話劇團除進行話劇演出外,還對部隊文藝活動進行輔導,並派出導演為國內其他話劇院、團及國外話劇團體排戲。劇團還製作電視劇並參加團外電影、電視劇、廣播劇的攝製錄製工作。
該團堅持深入部隊為戰士演出。並先後去蘇聯、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朝鮮、緬甸、日本等國家訪問演出,對中外文化交流、增強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出了貢獻。
演藝成員
總政話劇團組建初期,其成員先後來自原華北軍政大學文工團、第四野戰軍炮兵政治部文工團、裝甲兵政治部文工團(原為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文工團)、軍委工程兵學校文工團、第四高級步兵學校文工團(原抗大總校文工團)、西南軍區政治部戰鬥文工團(原八路軍一二零師戰鬥劇社)、總高級步兵學校文工團(原新四軍雪楓劇社)、總後勤部文工團等八個單位的戲劇工作者。隨著軍隊文藝事業的不斷發展,又先後從全軍、全國各文藝團體和藝術院校中吸收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逐步形成了一個藝術人才眾多、創演實力雄厚、專業設備齊全的話劇藝術團體。
其中主要演藝成員有:
編劇:陳其通、傅鐸、所云平等;
導演:丁里、李吟譜、魯威、李維新、汪遵熹等;
演員:藍馬、李壬林、梁玉儒、陳立中、王寅申、李雪紅、林默予、黃凱、馮光輝等;
舞台美術:冀曉秋、林夢松等。
主要劇目
演出劇目

創作並演出的主要舞蹈作品有:《不朽的戰士》、《狼牙山五壯士》、《羅盛教》(舞劇)、《植棉姑娘》、《湘江北去》(舞劇)、《驕楊頌》(舞劇)、《戰馬嘶鳴》、《雪山哨兵》、《刑場上的婚禮》、《海燕》等;音樂作品有:《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姐妹們來呀》、《祖國萬歲》、《一束山茶花》、《我站在鐵索橋上》、《一個共產黨員的自白》、《請到我們山區來》、《庫爾班大叔您上哪兒》、《回延安》、《野營路上》、《再見吧,媽媽》、《懷念戰友》、《當兵樂》等。
獲獎劇目
在1956年全國第一屆話劇會演中《萬水千山》獲編劇、導演、舞台美術設計和製作管理一等獎;
《衝破黎明前的黑暗》獲導演、舞台美術製作管理一等獎,編劇、舞台美術設計二等獎,藍馬、陳立中等15人獲表演一等獎、二等獎;
《井岡山》獲1963年總政治部文藝創作獎;
《南方來信》獲1965年總政治部文藝創作獎;
在1979年建國30周年文藝調演中,《東進,東進》獲編劇一等獎、演出二等獎;《炮台山下》獲編劇二等獎、演出二等獎。
正式摘牌
2016年1月,總政話劇團與總政歌劇團、總政歌舞團一起,正式摘牌,拿掉了“總政”二字,從此成為歷史概念。這三個團將隸屬於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總政歌舞團已經更名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