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編鎛是中國遠古時期的青銅禮樂器,距今已有兩千八百多年歷史的西周末期戎生編鐘、編鎛可能是秦地人(亦稱犬戎)中的聖者所創製的多序列音響器樂。它具有古樸、深沉、多變、神秘的豐富音色,可排出一個非常絕妙的現代多調性音列。
編鎛大下相次,發音亦自成序列,故應為一套,但根據紋飾、音調及樂懸制度可分為幾組。
編鎛的鎛體帶有渾圓的趨向,銑棱不很突出,枚較短,加之鎛的於口平齊,與同期甬鐘相比,具有發音綿延悠長的特性,若數枚鎛連續奏擊,易造成不同音頻相互干擾,出現“混響”,故不適於演奏速度較快的鏇律。中國的編鐘類樂器(包括編鐃、鐸等),自殷商以來就採取了獨特的、鐘體呈合瓦狀的形制。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這是出於一鍾兩音的需要來進行設計的結果。但是早期的編鐘,並未用來演奏完整的曲調,而主要用以演奏鏇律中的骨幹音,以加強節奏,烘托氣氛,誠如《國語•周語》中所說“鐘不過以動聲”、“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的情形。演奏鏇律的主體樂器,應是琴瑟笙管類樂器。所以,考古發現自殷商至西周穆王時期的鐘類樂器多為三個一組,溫縣殷鐃等即是實證。至西周中晚期,用編鐘演奏鏇律受到重視,為適應這一需要,首先要擴大編鐘的音域,健全編鐘的音列,於是出現了“柞鍾”(八個一套)、聞喜上郭村M210編鐘(九個一套)的規模。春秋及其以後,編鐘的鏇律性能被進一步強調,加之周室衰微,禮崩樂壞,各國諸侯無視周室權威,極力追求規模宏大的成套編懸。此時出現了像金勝村這19件一套的編鎛,以及河南信陽出土的13件一套的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