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鎛鍾

曾侯乙鎛鍾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出,高92.5厘米,口徑60.5×46.2厘米,重134.8公斤,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楚惠王贈給曾侯乙的鎛鍾,鉦間部分有銘文,記載了楚惠王熊章為曾侯乙作宗彝這件事。

釋義 鎛(bó )〈名〉形聲。字從金從尃,尃亦聲。“尃”意為“展示花樣”。“金”與“尃”聯合起來表示“鑄刻有花紋圖案的鐘”。而一般的銅鐘器身外表光滑,沒有任何紋樣。 簡介 鎛鍾,青銅製,其特點是環鈕、平口、橢圓形或合瓦形器身。是一種古代大型單體打擊樂器,形制如編鐘,只是口緣平,器形巨大,有鈕、可特懸(單獨懸掛)在鍾懸上,又稱‘特鍾’。它相對編鐘言,後者為編懸,前者為特懸。編懸十六鍾共,特懸者鑷鍾一簨。
曾侯乙鎛鍾曾侯乙鎛鍾
曾侯乙鎛鍾 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出土
鎛鍾高92.5厘米,口徑60.5×46.2厘米,重134.8公斤。
湖北省博物館藏
楚惠王贈給曾侯乙的鎛鍾,鉦間部分有銘文,記載了楚惠王熊章為曾侯乙作宗彝這件事。
曾侯乙鎛鍾曾侯乙鎛鍾
其紀年明確,是曾侯乙墓斷代的重要憑證。
其中的記年(惟王五十又六祀)表明曾侯乙下葬的時間最早也有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
鎛鍾鉦間31字銘文全文及釋義分別如下:
隹(惟)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方傷](陽——註:原字為傷的繁體字去掉人字旁,以“方”為偏旁),楚王酓(熊)章,乍(作)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方傷](陽——註:原字為傷的繁體字去掉人字旁,以“方”為偏旁),其永[口寺](持)用享。
另一面鉦間無銘。正鼓音頻率89.4HZ,音高為“F2—60音分艦Ij鼓音頻率101.2HZ,音高為BA2—45音分。
註:原文中以[]括之者,表示將[]內的兩字作為字的左右兩部分組合而成,()內為與若干通假字對應的現代語法的用字。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楚惠王熊章在位第五十六年的時候接到了來自西陽的曾侯乙的訃告,於是為曾侯乙製作了一套宗彝,送到西陽作為祭奠的儀禮,讓曾侯乙永遠享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