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網路語音協定(英語:NetworkVoiceProtocol,縮寫:NVP)為電腦網路協定中,藉由數據包化的通信網路傳送人類的話語的先驅。因此,網路語音協定可視為今日VoIP技術的始祖。
網路語音協定最早於1973年由南加州大學信息學研究院的網路研究員Danny Cohen所實現,其研究資金來自美國高等研究計畫署(ARPA)的網路安全通信項目(Network Secure Communications program)。項目目標為發展及展示藉由分組交換的電腦通信網路進行安全、高質量、低頻寬、即時、全雙工數字聲音通信的可行性,此外並藉由現有的加密器材來保護其中內容。而此研究的最主要目標是展示同時具備數位化的高質量、低頻寬、以及具有加密語音處理的能力,以滿足一般軍事需求中全球加密語音通信的部分。
編碼技術
網路語音協定在之前的用途為在阿帕網上運用了各種不同的語音編碼技術從各個不同的節點上彼此傳送語音頻息,這些編碼包括線性預測編碼以及連續可變斜率增量調製(Continuously variable slope delta modulation)。其合作研究人員包含Steve Casner、Randy Cole、Paul Raveling、Paul Raveling(信息學研究院)、Jim Forgie(林肯實驗室)、Mike McCammon(Culler-Harrison)、John Markel(Speech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Laboratory),以及John Makhoul(Bolt, Beranek and Newman BBN) 。
內容
此協定包含了兩個不同的部分,控制協定以及數據傳輸協定;控制協定包含了相對較基本的電話功能,例如來電顯示,鈴聲,聲音編碼的交涉,以及結束通話。數據訊息則包含了語音的聲碼,對聲碼格式來說,一個"頁框"(frame)的定義是指在傳輸交涉間隔中包含一些數字語音樣本的數據包。
約在1981年2月,網路語音協定被美國高等研究計畫署正在進行的數據包化聲音研究,以BBN Butterfly的電腦為基礎運用在實驗性的語音漏斗(Voice Funnel)器材上。美國高等研究計畫署的研究人員使用了語音漏斗以及相關的視頻設備,在東西岸少數的站點上進行三方或是四方視頻會議測試。
VoIP
VOIP ,即指在 IP 網路上使用 IP 協定以數據包的方式傳輸語音。使用 VOIP 協定,不管是網際網路、企業內部互連網還是區域網路都可以實現語音通信。一個使用 VOIP 的網路中,語音信號經過數位化,壓縮並轉換成 IP 包,然後在 IP 網路中進行傳輸。 VOIP信令協定用於建立和取消呼叫,傳輸用於定位用戶以及協商能力所需的信息。電話網路的主要特點是低成本;數據、語音和視頻在同一網路上的合成;集中式網路上的新服務以及對終端用戶的簡單化管理。
意義
網路語音協定和最早的網際網路流協定(Internet Stream Protocol)以及後來的流協定第二版(Stream Protocol, version 2)有關。雖然這些協定來自Internet Protocol research community,但是他們可視為服務質量以及連線導向網路協定(例如異步傳輸模式)中的實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