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一般來說,網路管理就是通過某種方式對網路進行管理,使網路能正常高效地運行。其目的很明確,就是使網路中的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它應維護網路的正常運行,當網路出現故障時能及時報告和處理,並協調、保持網路系統的高效運行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ISO/IEC 7498-4中定義並描述了OSI管理的術語和概念.提出了一個OSI管理的結構並描述了OSI管理應有的行為。它認為,OSI管理是指這樣一些功能,它們控制、協調、監視OSI環境下的一些資源,這些資源保證OSI環境下的通信。
網路管理設備,顧名思義就是進行網路管理所需要的設備,其配置應滿足網路管理的所有要求,網路管理系統設備包括各節點的網管單元以及網路管理中心的設備和相應的軟體,可以在工業環境中對網路進行規劃、控制和監視,可以確保網路的正常運行。
網路管理軟、硬體一般有6種:網路管理軟體、協定分析儀、網路管理工作站、嵌入網路管理協定的設備(路由器、交換機等)、網路管理系統(NMS)和綜合網路系統。
功能要求
(1)能自動發現網路拓撲結構的變化。
(2)能夠自動搜尋網路設備,並根據搜尋結果分析網路結構。
(3)能夠管理多種網路設備,能夠管理異構網路。
(4)至少支持SNMPvl/SNMv2/SNMPv3協定。
(5)具有圖形化操作界面,互動性好。
(6)可以定義定時器,定期查詢網路設備的MIB對象。
(7)可以定義基於MIB對象的事件,在MIB對象的參數值達到閾值後觸發事件發生,並以多種形式(電子郵件、聲音提示、螢幕閃爍等)通知網路管理員。
(8)可支持將MIB、日誌、審計等數據以多種形式存放,例如,文本檔案、多種網路資料庫產品等。
(9)支持基於B/S的網路管理方式。
(10)多廠商的設備管理。
(11)資源統一管理。
(12)可視化的統一視圖。
(13)全方位的故障監控。
(14)機房精細化監控。
(15)網路監控性能管理。
(16)分權一分域一分時的用戶管理。
設備演變
第一代網路管理設備
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夠滿足網路管理系統對計算處理能力、記憶體和外存容量、作業系統能力,軟體支持及系統可靠性要求的計算機系綽只有主機系統,在考慮性能/價格比後,小型機成為唯一的選擇。該類型網路管理系統的主要特徵為:
一硬體基於專用或通用的小型機系統;
一作業系統使用原機的專有系統;
一軟體採用彙編和高級語言混合編程,所有軟體均獨立開發;
一人機界面採用基於正文的字元終端,支持多終端操作;
一採用雙機措施改善系統的可靠性;
一通常採用集中管理方式,所有或大多數網路管理任務由網管系統承擔;
一網路管理協定為廠商專有協定;
一系統的移植性、互操作性差。
第二代網路管理設備
第二代網路管理設備是在上一代設備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的產物。它產生的背景是:
一工作站和個人計算機的出現及性能和普及程度的迅速提高;
一視窗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圖形化用戶接口(GUl)的開發;
一基於正文的用戶界面已不能滿足網路操作員的要求,他們需要圖形化用戶接口來改善操作人員的勞動生產率,使缺乏經驗的非專業人員能更容易地使用網管系統;
一原有的在小型機上運行的大量管理套用由於技術、經濟的原因,不可能很快地移植到新的平台,需要繼續在小型機上運行;而另一方面,一些實時性和互動性強的網路操作功能急待增強。
考慮到這種情況,將原有的基於小型機的網管系統改造成小型機與工作站(或個人計算機)相結合的模式,就成為一種現時的選擇。在這種新模式下,主要的靜態管理規劃等功能仍由小型機承擔,而動態的對用戶界面要求高的網路操作功能(如故障管理)則由工作站(或個人計算機)負責。在該環境下,工作站通常是聯網運行的,而小型機則可以脫網運行i新的工作站平台有以下特點:
一普遍採用UNIX作業系統;
一引入標準的視窗系統;
一採用關係資料庫和標準的SQL語言;
一C和C+『語言作為開發語言;
一引入人工智慧技術;
一支持部分國際/工業標準;開放部分外部訪問接口。
這種新的配置使用戶享受到了計算機硬體/軟體的進展所帶來的益處,也使開發者可以增加許多新的基於圖形化用戶界面的功能。但是,它也導致了下列不便:
一用戶必須熟悉兩種不同的硬體/軟體環境,維護兩種計算機平台,掌握兩套操作命令集;
一管理平台與操作平台的分離,妨礙了在分析資源和解決運行問題時充分利用網路數據;
一用戶必須小心地協調兩個平台上的數據,維護數據的一致性。
很明顯,將管理套用集成到單一的平台可以增加套用運行的效率及用戶操作的方便性,通過採用增強的圖形化用戶界面,分散式管理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方便用戶訪問網管系統。
作為一種過渡模式,各廠商都在逐步將小型機上的管理套用移植到新的工作站平台,開發基於工作站技術的第三代網路管理系統。在過渡期內,新設備和新業務的管理功能直接在新平台上開發,而原有的在小型機上的管理套用增強完善後移植到新的平台上。
當前普遍使用的是第二代網路管理系統。
第三代網路管理設備
由於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工作站的發展速度遠高於小型機,工件站的換代周期已縮短到一年或更短,工作站已具備比小型機更強的能力。計算機發展的三大趨勢——開放牲,網路套用和小型化,在工作站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使工作站經過80年代的飛速發展,成為90年代計算機產業的主流產品。工作站除了套用於傳統的CAD/CAM/CAE領域。也滲透到了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及工業過程控制等領域。
雖然個人計f機的發展非常迅速,許多高檔的個人計算機已經工作站化,但在相似系統配置下,名牌高檔個人計算機的價格與低檔工作站的價格差距不大。由於高檔工作站僅占工作站市場的極小份額,五大工作站廠商(DEC,HP,IBM,SGI和iSUN)都將市場重心旗到低檔工作站(個人工作站)上,導致競爭異常激烈。所有的廠商部將推出低於五千美元甚至迪近四千美元價位的低價工作站,攜帶型工作站的價格可能只有二千美元,再加上工作站所具有的良好體系結構,方便的升級能力,先進的RISC技術和作業系統,極佳的圖形能力,充足的記憶體和強有力的內置聯網能力,使工作站已經成為電信業網路管理的首選平台。工作站作為開放系統,廣泛採用各種已形成的工業標準,使應喟不依賴於廠商的硬體/軟體平台,可以實現可移植性,可互操作性相可伸縮性。通過與其它廠商提供的資源聯網,可以達到資源透明共享的目地。
基於工作站技術的第三代網路管理設備主要具備下列特點:
一基於單一的工作站平台;
一基於統一的軟體環境(UNIX作業系統,標準的視窗系統,關係數據厙/面向對象的資料庫,SQI,語言/擴展的SQL語言,C/C++語言等);
一更多地使用面向對象的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
一支持更多的國際,工業網路管理標準,開放更多的套用編程接口;
一基於網路的分散式處理技術(設咒管理數據伺服器,協作處理等);
一將多種設備和業務集成到單一平台;
一增強非編程用戶化能力和異構網管系統間的信息交換能力;
一利用分布能力提供必要的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