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狀河沉積

網狀河沉積

網狀河沉積是指低坡降、較深而窄的、順直或彎曲的交織河道形成的沉積模式。 由於網狀河的砂體也可以作為油氣的儲集體,而其空間展布又與曲流河和辮狀河的砂體有著明顯的不同,所以對網狀河沉積特徵的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石油地質學家的重視。

背景

網狀河的概念最初是由地貌學家Schumm提出的。在其後相當長的時間裡,這種河流類型沒有得到沉積學者的足夠重視,甚至時而被當作是辮狀河的同義詞。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於Smith&Smith的工作才使我們對這類河流的特點有所了解,並出現了許多研究成果。國內不同學者對這一類河流的稱謂很不統一,地理學者稱之為“江心洲分汊河型”,也有學者稱之為“分汊河”或“網結河”,雖然名稱較多,但所指的都是Anastomosingriver。

最近還注意到,也有人將網狀河與分汊河區分開來。Smith&Smith把網狀河解釋為:低坡降、較深而窄的、順直或彎曲的交織河道,它們具有細粒沉積物(粉沙或泥)和植被組成的穩定河岸,隔開這些河道的是由植被島、天然堤和濕地所構成的泛濫平原,在濕地部位偶爾出現決口水道和決口扇沉積物。河道寬深比小,大部分地區表現為垂向加積。Smith強調網狀河發育於潮濕環境,Rust認為相同的河型也可以出現在乾旱地區。

由於網狀河的砂體也可以作為油氣的儲集體,而其空間展布又與曲流河和辮狀河的砂體有著明顯的不同,所以對網狀河沉積特徵的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石油地質學家的重視。

網狀河的環境類型

在現代河流中特別典型的網狀河很少見,而在古代沉積物中正確地識別出網狀河沉積又很困難,因為要求有很密的井網控制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對網狀河及網狀河沉積物的研究程度均很低。

網狀河是由幾條彎度多變的、相互連通的河道組成的低能複合體。沉積物搬運的方式以懸浮負載為主。在網狀河體系中,沖積島和泛濫平原或濕地占據了大部分面積(60%~90%),所以,厚的高含泥質的粉砂和粘土是網狀河流占優勢的沉積物。

網狀河沉積 網狀河沉積

網狀河的環境類型可簡單地分為河道、天然堤和泛濫平原三類。

1、河道

網狀河的河道不像曲流河那樣,表現出明顯地側向遷移和點壩的增長,而是以簡單地垂向加積(填積)為特徵。河道對兩岸的侵蝕能力極其微弱,河道具有很高的側向穩定性。因此,網狀河的河道砂體形態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均不同於前兩類河流。在垂向層序上表現為一個向上變細但分帶不明顯的正旋迴沉積。

2、天然堤

在網狀河河道兩側一般發育天然堤,沉積物以粉砂岩為主和泛濫平原沉積呈過渡接觸。

3、泛濫平原

泛濫平原沉積是網狀河沉積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較窄的網狀河道之間,廣泛分布著沼澤濕地、漫灘水塘及泥炭沼澤。泛濫平原沉積物中廣泛發育水平層理。在靠近河道地帶,粒度稍有變粗,粉砂岩增多,泥岩減少,並夾有薄層細砂岩。

網狀河沉積模式

網狀河沉積 網狀河沉積

右圖是在國內外網狀河體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嫩江的成因所作出的嫩江網狀河流沉積模式圖。底部為辮狀河的粗粒沉積,後期的心灘向河間漫灘的轉變形成了全新世的網狀河流體系。整個網狀河流體系包括有河間漫灘、河道(主河道、季節性河道和廢棄河道)、天然堤、決口扇、淺湖、沼澤和風成砂丘等地貌。由於網狀河道的河岸是由相對高粘結性的細粒沉積物和植物根所組成的,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河道中的砂質或含礫的粗粒沉積物主要表現為垂向上的加積,兩側被粉砂質和泥質的天然堤沉積所限制。

這些河道砂體在橫剖面上表現為相對厚而窄的、互連通的牆狀,與曲流河或辮狀河的席狀砂體明顯不同,砂體中發育泥層。單個河道在剖面上成牆狀或有輕微的擺動;天然堤發育在河道的兩側;有些地方因決口正形成新的河道。河道之間主要沉積細粒的懸浮物質和有機質,可能是在池塘、沼澤等濕地環境中沉積下來的。決口是分汊及新河道的形成的重要因素。決口扇是溢岸沉積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通常為薄的席狀砂體並呈現出向上變粗的粒序。細粒的溢岸沉積物在地下剖面上可占到80%~90%,在乾旱地區的網狀河流體系中這一比例可能更高。嫩江齊齊哈爾段的細粒沉積物可占到85%~90%左右。其它地區的網狀河都有類似的特徵,但贛江網狀河是在辮狀河結束後的漫灘上形成的,網狀河流體系中不僅發育心灘,也發育邊灘。

網狀河沉積序列

網狀河沉積 網狀河沉積

由於網狀河河道的穩定性,窄條狀的河道砂體與大面積分布的細粒泛濫平原沉積皆以厚層狀出現,所以很難將二者綜合到一個沉積層序中去。網狀河的河道沉積層序上為向上變細但分帶不明顯的正旋迴沉積。泛濫平原沉積層序則是簡單地厚層狀細粒沉積物,多夾有泥炭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