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中央公墓

維也納中央公墓

在維也納市郊,有一座龐大的公墓——聖麥斯公墓,它聞名的原因就與音樂家有關。聖麥斯公墓建於1784年,地面寬廣,共有100多萬個墓葬,按宗教劃分為基督教墓區、猶太教墓區和伊斯蘭教墓區等。在公墓中間有一處墓區,樹木蔥籠,氣勢顯赫,縱橫交錯地排列著許多大理石墓,這些基地以姿態各異的雕塑組成一個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墓群,而這些墓地的主人的名字使這個饒富欣賞價值的墓群變得更加引人入勝。這處墓區就是中央公墓(Central Cemetery),這裡安葬著莫扎特、海頓、貝多芬、舒伯特和施特勞斯父子等著名音樂家。

簡介

維也納中央公墓維也納中央公墓
維也納中央公墓坐落在奧地利維也納東南郊,占地200 多公頃,是維也納最大的公墓。公墓是19 世紀初奧地利帝國皇帝弗朗茨在位時修建的,最初只有皇公貴族才能埋葬在這裡。二次大戰以後,維也納市規定,除國家和政府首腦外,凡對國家做出重要貢獻而被市政府授予榮譽公民的人逝世後都可免費得到一塊墓地。

在公墓的3 個粗大的鐵門中間,豎立著兩座尖塔形的弗朗茨皇帝的紀念碑。進入大門,是一條筆直寬闊的柏油馬路。馬路盡頭矗立著一座半球形綠屋頂的教堂,馬路兩側各有一排紅磚綠頂的拱廊,裡面是修飾華麗的昔日皇公貴族的墓地,巨大的在馬路盡頭的左側,沿一條鋪著碎砂石的小路向前走幾步,即來到並排在一起的貝多芬和舒伯特的墓地。貝多芬的墓碑三面有3 棵蒼翠的松柏。這是一座錐形的白色大理石墓碑,正面底座上用黑字寫著:“貝多芬1770~1827”,墓碑中間雕刻著一架金色的豎琴,頂端是一條蛇團團圍住一隻展翅欲飛的金蝴蝶。蝴蝶象徵著渴望自由飛翔的貝多芬,蛇則象徵著病魔。貝多芬自26 歲開始聽力明顯下降,但直到兩耳失聰後,他還寫出了大量傳世之作。貝多芬的一生是與命運進行頑強鬥爭的一生。

舒伯特墓在貝多芬墓旁邊,墓碑也是白色大理石的,有2 米多高。墓碑上雕刻著一個帶翅膀的音樂女神正在給舒伯特戴上音樂桂冠,在舒伯特的頭像下,有一位小天使和他獻上的花籃。舒伯特非常欽佩貝多芬的音樂才能,並自視為貝多芬的學生。臨終時他留下遺囑,要求埋葬在貝多芬旁邊。但這兩位音樂大師生前都很清貧,最初都被埋葬在市內一個小公墓里。直到1888年,音樂之友協會才將他們一起遷到中央公墓來,並為他們修建了較大的墓碑。

維也納中央公墓維也納中央公墓
在貝多芬和舒伯特的墓地前面,是1859 年建立的莫扎特紀念碑。這是一座青銅製成的紀念碑,底座正面是莫扎特側面頭像,頂上的音樂女神雕像神情哀切,低頭垂手坐在一摞樂譜稿上,手上還拿著一頁未完成的樂譜。莫扎特的一生也非常貧困,逝世後甚至買不起一塊像樣的墓地,只能埋在聖馬克斯公墓一側貧民的墳堆里。後來,他的朋友們湊錢給他修整了墓穴,並立了一塊墓碑。旁邊一個小天使用手支著頭靠在墓碑上。為了紀念這一段歷史,音樂之友協會決定不把他的遺骨遷到中央公墓來,而只在這裡修建了一座紀念碑。從此以後,這一小塊墓地成為著名的音樂家、劇作家、導演等身後集合的地方。

在貝多芬和舒伯特墓的對面,是另一位音樂大師勃拉姆斯的墓地。旁邊,則是“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墓地。他的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及大弟弟約瑟夫的墓地也在附近。在這些音樂大師的墓地周圍,還有許多其他方面藝術人士的墓地。雕刻精細的墓碑記載著他們生前的顯赫職務和經歷。

“墓”後故事

維也納中央公墓維也納中央公墓
為了謀生,25歲的莫扎特前往維也納。在維也納,莫扎特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10年。這10年是他創作生涯中最輝煌的階段。莫扎特的作品表現民主和自由,洋溢著明快、樂觀的情緒。他廣泛採用各種樂曲形式,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地聯繫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表現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闢了嶄新的道路。10年間,莫扎特創作了至今仍膾炙人口的幾部歌劇如《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唐•璜》 《魔笛》和最著名的幾首交響曲。與輝煌的成就相比,莫扎特的生活卻日益貧困。靠賣曲子掙的錢不足以養家餬口,他不得不頻繁搬家,居無定所,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1791年12月,年僅36歲的莫扎特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第二天,他的遺體被送往一個不知名的貧民公墓草草埋葬。

莫扎特去世前,曾受匿名人委託創作一首《安魂曲》,曲子尚未完成,他便溘然長逝。由於當初莫扎特的遺體被草草埋葬,以至於多年以後,奧地利政府將所有大音樂家的墓地都遷往維也納中央公墓的時候,人們找不到莫扎特的屍骨,只好給他修了一座紀念碑。這座紀念碑占據了整個音樂家墓地的中心位置,是這些音樂家中惟一的一座“衣冠冢”。

1842年,薩爾茨堡市在主教宮殿廣場旁修建了一座高大的莫扎特銅像。同年,以莫扎特的名字命名的薩爾茨堡音樂學院成立。今天,莫扎特音樂學院已經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音樂學院之一。1880年,國際莫扎特基金會將莫扎特誕生地——糧食街9號改建成莫扎特出生紀念館;1917年,莫扎特在擔任大主教宮廷樂師時在薩爾茨堡住過的另一套房子被改建成故居紀念館。1920年,專門演出莫扎特作品的薩爾茨堡藝術節問世。此後,一大批著名的指揮家都擔任過藝術節音樂演出的指揮,其中,卡拉揚親自領導和指揮藝術節長達30多年。時至今日,每年夏天為期一個月的藝術節吸引了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

維也納中央公墓維也納中央公墓

徜徉在薩爾茨堡的大街小巷,人們能感受到莫扎特的氣息在整座城市的空氣中瀰漫:糧食街9號遊人如織,大小劇院和露天音樂會都在上演莫扎特的歌劇,廣場上佇立著右手執筆凝視遠方的莫扎特銅像,商店裡最受歡迎的奧地利旅遊紀念品是印有莫扎特頭像的莫扎特朱古力球……

音樂家墓地還有一處比較特別,就是貝多芬和舒伯特兩人的墓碑是比肩而立的,為什麼這樣?原來比貝多芬小27歲的舒伯特生前就對貝多芬崇拜之至,一直把自己當成貝多芬的學生。舒伯特臨終前,要求人們把他和貝多芬安葬在一起。舒伯特去世後,人們按照他的遺願將他安葬在貝多芬墓地所在的維也納魏林格公墓。1888年,音樂家之友協會將他們的遺骨一同遷到中央公墓,還把他們並排安葬在音樂家墓地的突出位置。

每天,都有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尤其是音樂愛好者來到中央公墓,大師墓前鮮花不斷。人們以各種方式,向心中的音樂聖賢們表達哀思。聽一位朋友說,有一次他看到一位亞裔小伙子面對貝多芬的墓碑用小提琴如痴如醉地演奏著大師的作品,仿佛想通過音樂向心中崇拜的音樂大師傾訴自己對音樂的全部情感,場面十分感人。

維也納是著名的音樂之都,人們在聆聽了音樂大師們不朽的樂曲之後,到維也納中央公墓的音樂家墓地憑弔一下,也算是與聖賢們最“親密的”接觸了。

中央公墓的名人

莫扎特(1756~1791年)這位奧地利作曲家、古典樂派的中心人物,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天才之一。然而如同許多其他才華出眾的音樂家的境遇,莫扎特一直飽受貧窮的折磨。1791年秋天,他的健康狀況日趨惡化,懷著對死亡的預感,莫扎特為自己(一說受陌生人之託)創作了他一生中的最後一部作品《安魂曲》,還未完成就撒手人寰了。

關於他的身後,有一則傳聞令人毛骨悚然。據說他病逝的當天夜裡就被草草掩埋在一個貧民墓地,親友都不去送葬,也不知身埋何處。60年後,在墓地掘出一個被認為是他的頭骨,當作禮物贈人;又過了60年,它流落到了他的故鄉薩爾茨堡才被收藏,因而至今莫扎特遺骸仍然身首異處。

不過根據另一條材料記載,他死後第二天即1791年12月6日,在史蒂芬教堂為他舉行了最後的祈禱和祝福,然後移靈聖麥斯公墓安葬。與上面的傳聞截然相反,這樣的結局顯然風光得多,也讓人們心中生出不少安慰。

而莫扎特墓地的開闊明朗則更易使人相信莫扎特遺體的大團圓結局。一條小徑的盡頭豎立著半截折斷的白色圓柱,它的底座鐫刻著死者的姓名;左側有一個低眉垂目的安琪兒,肉翅輕斂,靜靜地衛護著墓中的音樂家,並好心地照看著墓前那如同拜毯似的一畦花草。圓柱上頭是一樹櫻花、數株青松,清幽中滲出甜蜜的生機。來此憑弔的人們都不禁慶幸,貧病交加中死去的音樂家終於可以安眠了。

貝多芬(1770~1827年),這位任何力量都不能令他屈膝、甚至戰勝了對音樂家來說最致命的疾病——耳聾,在一個寂靜死滅的世界裡重造偉大的音樂王國的巨人,幾乎終身都寄寓在維也納,儘管他從未忘記萊茵河畔的故鄉,那消磨了他悲慘的童年時代的地方。然而這樣一個高傲而獨立的天才在當時輕佻浮華的維也納卻不得人心。貧窮——這個藝術家的永恆伴侶一直跟隨著他。他的居處永遠都不舒服,而房東又是一例的不許拖欠房租,致使他在維也納的35年中,竟遷居了30次。而通常的入土為安也未能實現。1827年3月26日,他自認以“喜劇的終場”(貝多芬臨終時語)結束了他長時期悲慘的受難,隨後被葬進了瓦林墓園;約60年後,又遷入中央公墓。相對於他生前遷居的窘況,這倒是一次喬遷的盛舉。這位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聲的“樂聖”的墓地遠不如他的成就大,而且十分樸素。灰色的大理石墓碑。呈尖錐形,正面雕刻著他的浮雕頭像,底下用黑色花體簡單地寫著他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四周圍著鐵欄桿,墓後挺立著雪松和樅樹。墓地周圍倒很開闊,似乎能夠容納他的高傲。

貝多芬的音樂和性格舉止儘管在當時的維也納引起一些非議,卻也征服了許多人(參加其葬禮的人多達兩萬),其中就包括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年)。舒伯特可謂是貝多芬傾蓋如故、甚至未曾謀面的知己。因為他們一生中只見過一次面。那是在1827年3月,即貝多芬逝世前一星期,舒伯特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面見貝多芬。這位使德國藝術歌曲臻於最高境界的藝術大師以及最後一位偉大的古典作曲家視貝多芬為他的終生偶像,貝多芬的逝世使他受到巨大打擊。在他為貝多芬葬禮掌火炬後的第18個月,即1828年10月,長期處於貧困處境和惡劣健康狀況下的舒伯特因傷寒逝於維也納,年僅32歲。遵照他的遺願,人們把他葬在瓦林墓園,貝多芬的近旁。60年後,他隨同貝多芬遷葬中央公墓,仍是相鄰而眠。

舒伯特的墓碑呈長方形,高約4米,上面一個真人大小的男子浮雕依稀是他的面容。他和一位女神相對而立;女神的右手高揚著桂冠;他腳下是扶著花籃的安琪兒,正仰臉傾聽他們的交談。兩隻天鵝銜著一架金色的豎琴,優遊地浮在湖面,使人想起他最後的傑作《天鵝之歌》。墓後是一排常綠喬木,墓前常有人們敬獻的鮮花。這一切都強烈地使人聯想到藝術與不朽。

與上面這些音樂家的貧窮相比,“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年)和他的指揮家兼作曲家的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1804~1849年)的生活相當說得過去。作為 19世紀奧地利從事作曲與指揮的施特勞斯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員,小約翰將圓舞曲和維也納輕歌劇優雅迷人的程度帶到了不可逾越的巔峰,其名字成為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時期維也納生活情感與節奏的同義詞,其收入也相當可觀。

他的墓地別出心裁。石頭壘疊的底座上是灰白色的高聳石雕。底座和雕塑所用的石頭似乎全部未經打磨,不規則的形狀充滿了天趣。石雕分上下兩部分。下部分的主體是一位左膝微曲、身體和頭頸右側的立體女神雕像,她的右手輕按在身畔一架金色的豎琴上,豎琴右側和底部的一豎一橫兩塊大石給豎琴以有力的承托;女神的左手輕輕搭在身側的墓碑上,不規則的基碑中間刻著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日;女神頭部的右側和右上方是兩個可愛的安琪兒。石雕的上部是一塊長方形大石,大石中間是小約翰的頭部浮雕。石雕後簇擁著翠綠的枝柯、粉紅的花朵;墓地前和兩側是綠茸茸的草坪,墓前常有人們敬獻的鮮花。這一切恍然使人置身於小約翰那優美流動的音樂之中。

此外,奧地利作曲家、古典樂派的代表、貝多芬當年的老師、莫扎特的良師益友、“交響樂之父”——海頓(1732~1809年)也安息在中央公墓。這裡成了音樂家們一次永無終止的沙龍,難怪遊人對此趨之若鶩。

評價

這個歐洲最大的公共墓地占地2.4平方公里,其中有30多萬座墓穴,埋葬了3000萬先人,相當於西方國家一個大都市的人口,更讓人感嘆的是這個宏大的死亡城就建在號稱西方世界最優雅、最浪漫的音樂之都的城市內。

維也納中央公墓的地點選定是有一番來由的。過去的時代,維也納人在埋葬自己逝去的親人時都希望離自己的家越近越好,當時這個城市的公墓就在維也納的市中心、著名的聖史蒂芬大教堂的附近。1874年,主張改革的奧皇約瑟夫二世發布命令,為了防止瘟疫的流行,禁止市民再將去世者埋葬在已人滿為患的市中心大教堂墓地。為此約瑟夫二世下令在遠離城市的馬斯林道夫和斯麥茨地區開闢了新的中央公墓墓地。然而約瑟夫皇帝並沒有預見到這片荒涼之地,隨著城市的擴展,在幾百年後竟又被無數的城市建築團團包圍了起來,再次成了城中之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