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的舉辦與規劃
十九世紀中後期,通過舉辦世博會來提高國家地位,已被許多國家認同和追逐。1870年,奧地利政府為將首都維也納推進到世界先進城市行列,同時也為清除1866年普奧戰爭失敗後的籠罩在城市上空的陰霾,向世界宣布:舉辦1873年維也納世界博覽會,主題為紀念約瑟夫一世執政25周年。世博會舉辦地選擇在風光秀麗的多瑙河邊,這條河隨著幾年前施特勞斯著名的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而名聲鵲起。維也納中央公園被選作博覽會會場,面積達233公傾。維也納市政當局想利用舉辦世博會的時機,對舊城區建築大舉實施改造,拆去城壁,打通市中心與郊外的聯繫,多瑙河也在整改範圍之列,涉及水道綿延半英里,拓展河道工程產生的50萬立方的砂礫被用於世博會會址之用。整個工程規劃由建築師凱利·哈森那根據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設計。由於前幾屆世博會的啟示,維也納世博會的組織者已開始注重建築的功能與美觀結合,強調建築的整體魅力。設計中的宏偉龐大的主建築群——工業宮,面積達7萬平方米,工業宮建築結構合理,長907米,寬206米。中央與園頂大廳相連,兩側留有寬25米主廊,主廊與長145米、寬15米的側廊相交。側廊之間有多個寬45米,長75米庭院,所有建築均建有屋頂,觀眾入口裝飾處建造了凱旋門和不同歷史風格的大門。工業宮建築開創了世博會歷史中建造大型聯體展覽建築物的先列。
世界第八大奇觀——圓頂大廳羅托納達
維也納世博會上建築亮點是由斯各特·羅素設計的工業宮中央圓頂大廳羅托納達。羅素曾擔任1851年倫敦世博會參展委員會的秘書。該大廳設計顯然受到了1851年世博會“官方”建築計畫書的啟發,風格極其相同。羅托納達圓形大廳,頂高83米,直徑約110米,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圓頂大廳建築,比羅馬的聖·皮耶爾大教堂的48米圓頂和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37米圓頂確實大了許多。圓形大廳的結構也是用金屬製作,建設周期僅18個月,時間之短在當時令人難以置信。建築被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觀。圓形大廳其錐形屋頂由32根粗大的柱子支撐,圓頂之上有一個直徑為28米的穹隆塔頂,再上面是一個直徑為7米的小型穹隆燈塔,最高處是一個奧地利皇冠的巨大複製品,由皇冠珠寶的仿製品裝飾。
這個巨大的園頂建築物引起了轟動效應,也傾倒了觀眾。世博會期間共有206270位參觀者踏著台階登到圓頂皇冠處,飽覽維也納城市的迷人景色並為壯觀的建築而榮耀。
整個博覽會除工業宮建築群外,還有機械廳、美術館、園藝館等新建190多幢建築,整個世博會把現實和藝術,現代和古老,東方和西方不同建築元素和諧地融為一體。
布展獨特展品豐富
建築群內的中央廣場呈東西走向,圓形大廳中央安放著土耳其蘇丹二贈送的美麗裝飾噴泉。四周由迴廊環繞,陳列各國展品。維也納世博會組織者,為了使展品分類越加合理,將展品分成26種,分類數增加到162個,其目的是“將創造發明、工業化生產與人類教育、生活品味和生活質量的發展相適應”。16個展示廳內布局根據國家位置而設計展示體系,每個國家的展品都靠著其地理上的鄰國,所以只要觀賞了不同國家的展品,就可以獲知基本的世界地理知識。
維也納世博會上新主題之一是“人類物價史”展示,即將各歷史時期的物價匯集成組,並伴以展品說明,展示其從最古老的時代到現在不同產品的售價。物價與貨物的比較展覽清楚地展示了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對經濟的推動,也揭示了公眾對產品需求和品味的變化,對物價所造成的影響。
奧地利展品中給人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副刻畫政治家在普法戰爭中形象的象牙棋子和一顆重達8噸、長50英尺放置在水銀池中的巨型炮彈,使人想起1866年那場不幸的那場戰爭。
埃及展示了世界注目的蘇伊士運河工程模型。埃及政府把設計展區的任務委託給了一批德國的著名埃及史研究專家。他們在設計中將四年前剛開始動工的工程建築與埃及風光、風情巧妙結合,把埃及的地理、歷史和社會進程關係完美的展示給觀眾。
瑞典提供了一個模範學校的教育展示,從教室的課桌設計到學生教材叢書和辦學規劃,讓觀眾了解公共教育的重要性。
一個錯誤拉開了電氣時代的序幕
眾多的展品主要是反映強國的工業製成品和新近的發明,如;法國展品中有長距離的送電實驗,英國提供了兩種類型的發電機和磁鐵的比較實驗,美國的電梯,電鍋,武器引人注目,美國聲稱其機械製造技術已經超過了當時的世界工廠-英國。不過最有意思的是,在參展世博會中不經見意所引起的發明。那是比利時的齊納布.格拉姆送展的環狀電樞自激直流發電機。在布展中,他偶然接錯了線,即把別的發電機發的電,接在自己發電機的電流輸出端。這時,他驚奇地發現,第一台發電機發出的電流進入第二台發電機電樞線圈裡,使得這台發電機迅速轉動起來,發電機變成了電動機。在場的工程師、發明家們欣喜若狂,多年來追尋的廉價電能發現卻是如此簡單但又令人難以置信,它意味著人類使用伏打電池的瓶頸終於突破。這批工程師們在欣喜之餘,立即設計了一個新的表演區,即用一個小型的人工瀑布來驅動水力發電機,發電機的電流帶動一個新近發明的電動機運轉,電動機又帶動水泵來噴射水柱泉水。看得觀眾興奮不已。這一事件,直接促進了實用電動機(馬達)的問世。更預示著一個嶄新的電氣化時代取代蒸汽機時代拉開了序幕。
多瑙河與維納斯
維也納世博會主辦者強調發明和設計理念:科學和藝術,工業和手藝、過去和將來之間,需在美感和實用性的大前提下具有審美價值,構建完美的和諧關係。文化藝術類展品則顯示了主辦國-維也納城市特有的強項。世博會中,奧地利為維也納城市設計了專題展覽,展覽以豐富多樣的形式,詳細闡述了建成於羅馬時代的維也納城市中,城堡、宮殿、街道、廣場和著名建築物的歷史故事。該展覽最令人激動的是節日歡慶和比賽活動部分,每天的露天音樂會,由約翰——施特勞斯指揮管弦樂隊,除了演奏不同圓舞曲和聖歌,當然最受歡迎的便是“藍色的多瑙河”。儘管傳記作家寫到“藍色的多瑙河”是史特勞斯在1867年巴黎世博會舉辦之際的創作。但是人們還是相信,這首名曲是在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上得以流行,因為只有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在美麗的多瑙河邊,在世博會特有歡樂的氛圍中聆聽施特勞斯親自演繹的“藍色的多瑙河”,才能真正體驗和感受到藝術家的真情和藝術作品的魅力所在。
1873年世博會期間,施特勞斯開始歌劇《蝙蝠》創作,次年這部誕生於世博會的作品公開演出並受到了歡迎,作品反映了世博會期間人與人之間交流、友誼。
維也納世博會中有兩個藝術展館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法國、俄羅斯提供了眾多的名家繪畫作品。維也納畫家漢斯麥卡特畫成的那幅長17米寬4米的巨作,尤其受人矚目。
古典藝術品中有希臘、義大利送來的大理石雕像,其中有帕台農聖廟的複製品和米洛的維納斯雕像,據說當時維納斯的雙手還在。
皇帝展館與皇帝們的聚會
世博會上一個特別展廳受到參觀者歡迎,那是奧地利設計的皇帝展館。這個由精美的大理石,織錦,繪畫和家具構成的展館,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普通參觀者。百姓對皇室生活有豐富的想像和猜測,一旦步入現實更感受到帝王生活的不凡。世博會會期,世界上許多皇室著名人物的到來不僅增加了世博會的魅力,大大提高了奧地利的國際聲譽,更把十九世紀君主制度推到了文化的頂點,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趣文逸事。維也納接待了羅馬尼亞的查爾斯一世,義大利的維克多,愛瑪紐爾二世,凱散亞歷山大二世,西班牙的伊沙貝爾女王,希臘的奧爾加女王,荷蘭國王和王后,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其中波斯國王的來訪乃是世博會期間各皇室宮廷間的笑談。原來,在國王出發前,他先派三位王子打前站,以摸清維也納暴發的霍亂是否還構成危險,隨後,他與龐大的一百二十名隨從以異域風情特色駕臨了維也納。7月30日奧地利皇后邀請其參加歡迎宴會,那天,皇后身著白色華麗的禮服,腰系一根紫色腰帶。一頭秀髮上,佩戴著一個飾有鑽石和紫水晶的冕狀頭飾,雍容高貴地出現在波斯的國王前。當國王看到她時,當場驚呆住了,他戴好飾金眼鏡,在場繞著皇后走圈,驚嘆道:真主啊!這個女人怎么這么美!他就象是在欣賞一座雕像一樣,完全漠視和忘記了帝王間的禮儀。不過也難怪,這位美麗的皇后正是歷史上著名的“希茜公主”。
世博會期間的天災人禍
在世博會的籌備期間,未曾預見到多瑙河突然發生洪水泛濫,直接影響了工程建設。而1872年,維也納爆發了一場流行性霍亂,這場流行病嚇退了許多準備來維也納的參觀者。世博會會期,霍亂再次爆發,在六月和十月之間的143天裡,有2855人死於霍亂,儘管政府採取了措施最終控制了霍亂的蔓延,但是,受其影響,參觀世博會的人數大打折扣。天災未平,人禍接至。世博會舉辦前,正值美國內戰結束不久,北美經濟的飛速增長,其中大部分資金來自歐洲。融資活動都是通過票據信用完成,當英國銀行首先意識到金融危機警告時,便停止了現金流,從而引起紐約證券交易所在1872年9月20日當天停止交易,銀行的業務隨之受阻。兩個月後,倫敦同樣遭受蕭條,六個月後,維也納交易所受重挫,許多奧地利銀行關閉。經濟災害最終導致股票交易所的垮台和一些大銀行、大公司的破產。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世博會的運行。
當然,世博會會期遊客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維也納的旅館和飯店的老闆胡亂漲價,價格高得離譜,即便是那些富有的遊客也被嚇跑,從而引起人們對世博會的不滿情緒自然滋長。
維也納世博會於1873年5月1日開幕,11月2日閉幕,僅有725萬人次參觀了世博會。最後財務的統計表明,世博會的總投資956萬美元,但收益僅是其開支的六分之一,被認為是19世紀重大的財政失敗例子之一。
結局與影響
結局
維也納世博會共有35個國家、4萬多參展商應邀參加。世博會最終評選和頒發了26000多個獎項,奧地利和德國分別以獲得5991和5066個獎而名列榜首;英國、俄國、義大利和西班牙所得的獎各在1000以上;美國獲得440個,與土耳其並列第12至13名。影響
維也納世博會結束後,工業宮部分建築群成為了維也納玉米交易所,機器廳等被專門劃出用於北方鐵路貨物和穀物儲存中心。但是工業宮建築和著名的圓頂建築也同許多歷史上世博會建築一樣,遭遇了悲慘的命運,它被1937年的一場大火摧毀。在世博會歷史中,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被稱為是一屆多災多難的展會,即便以經濟利益來評判也是一個並不成功的世博會範例。
但是,今天,如果我們從人類近代文明發展的角度,綜觀世博會的歷史衍變,全面地,科學地看待維也納世博會,還是能夠看到其對人類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教育等各個領域產生的直接推動。維也納舉辦世博會對多瑙河的疏浚開通和對維也納城市大規模的改造和建設,至今仍是世界城市改建成功的典範;世博會為電動機的發明提供了創新的舞台;維也納世博會第一次開始舉行科學家國際論壇,12次大會為科學傳播開創了交流的平台;維也納世博會第一次展示的學校樣板,樹立近代公共教育的模式……
今天,1873年世博會的主題早已被人們遺忘,但是,舉辦世博會的目的卻已實現。當人們提及多瑙河自然地就會想到那座世界著名城市——維也納。
至於那首始於世博會中的名曲——《藍色多瑙河》,歷經百餘年的流傳,早已成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成為世界上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每年的新年元旦,全世界人民都會聆聽來自維也納金色大廳傳來的旋律——
“春天來了,大地在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