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霏

綦霏

綦霏於1966年3月出生,山東平度人,大學文化。

基本信息

人物榮譽

中華民族書畫家協會副主席

中華民族復興力量聯合會書畫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

個人作品

書法從歐趙入手,繼而溯源二王,精研魏碑,形成雄強斬截、洗鍊俊美的獨特風格。作品曾在《書法藝術》、《青少年書法》、《羲之書畫報》等100餘家報刊雜誌上刊載。

2009年以來,《中國民族書畫》、《紅旗畫刊》等國家重點期刊以及《人民日報》、《工人日報》、新華網、新浪網、人民網、中國日報網等媒體分別以專欄、專版推介,部分作品被德國、法國、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國際友人收藏。

先後參加“神州杯”全國書法篆刻大賽、華夏書畫藝術精品展、新世紀中國書畫家作品大獎賽並獲獎,書法作品入編《中國書畫家作品集》、《書畫家作品精選》等多種典籍。

人物經歷

位於膠東特色歷史文化名城—青島平度的天柱山北魏鄭道昭摩崖刻石,被譽為“中國書法瑰寶”。天柱山豐富的書法藝術遺產賦予了平度千百年來的書學傳統,群星璀璨,代不乏人,是不折不扣的“書法之鄉”。時至今日,這裡仍然學書蔚然成風,名家層出不窮,書法家綦霏就是其中之一。綦霏,1966年出生於青島的母親河——大沽河畔的沙梁村。沽河水畔,人傑地靈,自古人文薈萃,英才輩出。綦霏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在詩書畫諸方面頗有造詣,受家庭文化的薰陶和家鄉濃郁人文環境的浸潤,他從6歲時便對文學和書畫產生了濃厚興趣。國小開始,綦霏便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練習書法。參加工作後,業餘時間,臨碑讀帖,醉心於墨香筆鋒構築的書法天地,鐵硯磨穿,寒氈坐透,在40多年不斷的臨習中,感悟著書法藝術的真諦。

綦霏書法,從歐趙入手,於鍾繇《靈飛經》用功最勤,繼而溯源“二王”諸體,廣覽博取,臨帖百家,其書風遒勁靈動,洗鍊俊美,力求漢唐韻味、魏晉風度。其楷書作品,結體嚴謹,用筆乾淨利落,線條清秀勁健。尤其是小楷,結字靈動,行筆精熟,轉折方勁圓活,意態飄逸雋秀,體現出其駕輕就熟、得心應手的書寫姿態。其行書作品,則筆墨灑脫,風度超逸。

在書法藝術上,綦霏認為,一個真正的書法家不能只追隨別人的影子,必須要有自己的風格。風格就是特點,是一個書法家的生命力所在。每一個書法家都希望能形成自己的風格,但風格不能臆造,創新不是無源之水,需要廣泛深入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水到渠成,欲速則不達。他還說,“藝術家要靠作品(實力) 說話,最好還是雅俗共賞。”

近年來,他將目光投向了天柱山魏碑。天柱山北魏石刻是寶貴藝術瑰寶,特別是清代以來,碑學盛行,打破了帖學一統天下的局面,書法藝術進入一個充滿活力、視野開闊的天地。《鄭文公上碑》更是得到包世臣、阮元、康有為、祝嘉等名家的尊崇。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先生在89歲高齡時專程登臨天柱山,並題寫了“瑰瑋博達,絕壁生輝”八個大字。一個多世紀以來,日本書法界對它也尊崇有加,均以能親睹此碑為榮。

北魏碑刻,端莊雄強中復含秀麗,穩健中蘊儲飛揚的獨特風格,引起了綦霏的共鳴,從中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厚重與張力,也奠定了他新的書法藝術價值趨向。他的魏碑書法從臨摹《鄭文公上碑》入手,用心揣摩用筆結體,章法布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繼而取法《張猛龍碑》、《張黑女墓誌》、《龍門二十品》、《孫秋生造像》等北碑及六朝墓誌代表作,心追手摹,臨池不輟,對魏碑書法創作的結字、章法及創作意識等都有了一個較為紮實的理解認識和掌握。觀其魏碑近作,落筆斬截,方中見圓,凝重中見靈動,俊雅中添古樸,雄強灑健之氣躍然紙上。《紅旗畫刊》、《中國民族書畫》等國家重點期刊以及《工人日報》、《光明日報》、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等媒體分別以專欄、專版對綦霏書法藝術作了推介。他先後參加“神州杯”全國書法篆刻大賽、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華夏書畫藝術精品展、新世紀中國書畫家作品大獎賽等並獲獎,書法作品入編《中國書畫家作品集》、《書畫家作品精選》等多種典籍。

東坡曰:“作字之法,識淺,學不足,終不能妙。”書法是展現個性、抒發性靈的藝術,反映的是書家的精神追求、審美情趣和品位素養,這是書法的深層內涵所在,也是書法藝術的精神價值所在。工作之餘,綦霏潛心研讀書法理論及古詩詞文賦、文學、美學等經典著作,發表了大量詩歌、散文,不斷豐富自己的書法內涵,開拓創作視野。

世間萬物,總有一物,斂人心智。綦霏曾說:“前行的路上,書法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性格的指向,是心弦的彈撥,是人生的交響。”有這樣的心態和執著,他一定會在中國書法藝術上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