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蝦蛄

綠蝦蛄

綠蝦蛄,即著名的雀尾螳螂蝦,隸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掠蝦亞綱,口足目,指蝦蛄總科,齒指蝦蛄科,齒指蝦蛄屬。

基本信息

簡介

即著名的雀尾螳螂蝦,隸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掠蝦亞綱,口足目,指蝦蛄總科,齒指蝦蛄科,齒指蝦蛄屬。

綠蝦蛄 綠蝦蛄

中文名:蟬形齒指蝦蛄。

拉丁學名:Odontodactylus scyllarus。

地理分布: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

繁殖方式:卵生。

習性:夜行性,常危害水族箱的魚。

體形特徵:本種蝦體色褐綠,身上布滿白色橫紋。

護理水溫:24~27攝氏度。

PH值:8.1~8.4。

海水比重:1.020~1.025。

生活習性

居于海底泥礫的洞中,每個個體都擁有自己獨立洞穴。實驗室條件下泥穴生活最多,石礫生活次之,很少鑽沙生活,洞穴常呈"U"形。口蝦蛄在築穴時先用1、3~5對顎足掘起泥塊,然後強大掠足(第二顎足)將泥塊抱舉起推出洞外,反覆進行多次,直至洞穴形成,泥漿則憑藉游泳足的扇動排出洞外。一體長10.5厘米蝦蛄洞經與兩端進出口處孔徑為4.5厘米,洞長約13厘米,穴道最深處至泥面的距離約7厘米,洞壁光滑。

生活時,要求洞穴內水質清新。穴居時常將洞口縮小到僅能將小觸角和眼伸出洞外,以觀察外界的動靜。若遇外來侵擾,先用小觸角警告入侵者,然後迅速掉轉頭尾,用尾扇進行自衛。蝦蛄進洞,先頭部入穴,當觸角接觸到洞底時,則身體側翻腹面朝上,然後腹肌收縮,體弓起前翻再伸直,完成頭尾換向動作。

游泳能力強,在海區中遊動,主要依靠腹部游泳肢的激烈擺動划水與尾扇強有力的拍打,並能利用慣性在水中滑行。蝦蛄出洞生活或掠食時,才顯示其游泳習性。蝦蛄常擺動腹部的鰓肢,以廣泛接觸水面用鰓呼吸。其身體附上異物時,常用第三顎足來清洗。

形態特徵

綠蝦蛄 綠蝦蛄
本種蝦體色褐綠,身上布滿白色橫紋,胸前大螯鉤有很大的彈出力量,人們如用手捕捉會嚴重受割傷。
其眼睛呈半透明的翠綠色。有五對游泳足,其中每一對間相連,布滿毛,以便划水。有三對步足,有明顯的分節,最末一節上有倒鉤。

生長規律

蝦蛄的生長具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夏末至秋末生長速度最快。從其形態參數關係上已經知道,黑斑口蝦蛄當體長小於8.17厘米時,體長增加比體重增加要快,但雌雄個體的體重、體長、發育是同步的。當體長大於8.17厘米時,體重增加加快,而雄性超過一般雌性。口蝦蛄的分界線是體長為9.0厘米。在人工養殖時,其正常的每旬體長增長為0.9~1.0厘米,但也受當時的水溫、水質狀況、餌料供應情況、本身性腺發育情況及養殖密度等影響。在繁殖季節,雌性蝦蛄性腺發育後其體長就不再增加,其生物學最小型為7~8厘米。另據試驗,在同等條件下,黑斑口蝦蛄的生長比口蝦蛄快。其體重與體長關係的經驗公式為:W=0.012L3。

蝦蛄的肥滿度在各月中有變化,與水溫、攝食強度、生殖活動及越冬等因素有著密切關係。黑斑口蝦蛄的肥滿度雌雄有別,雌性肥滿度3月份前變化不大,3月份後迅速增加,並有不斷上升趨勢,5月份達到最大值,為1.90。而雄性肥滿度12月份達到最大值為1.62,1月份開始減少,1月份~ 5月份肥滿度變化不大為1.34~1.49。

口蝦蛄在7~8月份肥滿度最低,這與其6月份剛結束排卵、抱卵孵化等活動有關;9月份,隨著攝食量增強,肥滿度也逐漸上升,雄性在11月份達最大值,雌性由於個體的恢復而相對較慢,在12月份達峰值。在1~3月份的越冬期,基本不攝食,卻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來越冬,所以肥滿度略有下降。4~5月份,水溫回升,攝食量增大,肥滿度相應地增大;6月份由於繁殖活動而使肥滿度急劇下降。

據性腺和身體的生長與食物攝入關係的分析,蝦蛄的生活周期可劃分為三個階段:蛻皮與生長階段(8~12月);越冬階段(1~3月);性腺生長、成熟、精卵排放與受精卵孵化階段(4~7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