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背金鳩

綠背金鳩

綠背金鳩(學名:)體長約25厘米,是中等體型、尾甚短的地棲型斑鳩。下體粉紅,頭頂灰色,額白,腰灰,兩翼具亮綠色。雌鳥頭頂無灰色。飛行時背部兩道黑色和白色的橫紋清晰可見。主要棲息於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其喜歡闊葉林。也出現於次生林、灌木林和竹林。通常單個或成對活動於森林下層植被濃密處。極快速地低飛,穿林而過,起飛時振翅有聲。飲水於溪流及池塘。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白蟻和昆蟲。主要在地面覓食。分布於中國、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泰國、中南半島、菲律賓、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至澳大利亞。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綠背金鳩雄鳥前額和寬闊的眉紋白色。頭頂至後頸藍灰色。頭側、頸側、上翕、頦、喉和胸紫棕褐色。上背、肩、兩翅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翠綠色而具青銅色光澤;下背和腰黑色,其上各有一灰白色橫帶。尾上覆羽暗藍灰色,羽端黑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外側尾羽藍灰白色,具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斑;翅上飛羽和初級覆羽暗褐色。下體紫棕褐色,向後變淡,下腹微沾灰色,尾下覆羽藍灰色。

雌鳥前額藍白色,無白色眉紋;頭頂至後頸黑褐色;頭側和頦淡棕色,頸側和肩間部暗褐色,尾羽暗褐色,外側尾羽具棕栗色次端斑,其餘似雄鳥。

幼鳥下體暗棕色,具黑色橫斑,背主要為暗紫褐色。其餘似成鳥。

虹膜暗褐色,眼瞼鉛灰色。嘴珊瑚紅色、腳和趾紫紅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12-130g,♀95-114g,體長♂ 225-246mm,♀232-240mm;嘴峰♂16-19mm,♀15-17mm,翅♂135-143mm,♀128-133mm,尾♂79-99mm,♀84-92mm;跗跖♂22-26mm,♀23-24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其喜歡闊葉林。也出現於次生林、灌木林和竹林。

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喜歡在山間小路和溝邊地上奔跑和覓食。受驚擾後,很快以極大速度,衝起飛出100—200米,然後下降,繼而又飛又落,直至進到樹林。飛行速度快,能在飛行中不斷改變方向,作曲線飛行,因而能很好的穿行於森林中。休息時多棲於喬木枝頭。在地面行走也甚輕快敏捷,並不時發出“ge-ge”聲。

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白蟻和昆蟲。主要在地面覓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孟加拉國、不丹、汶萊、高棉、中國、聖誕島、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新喀里多尼亞、諾福克島、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東帝汶、萬那杜、越南。偶見:波多黎各。

綠背金鳩分布圖 綠背金鳩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3-5月。成對營巢繁殖。通常營巢於灌木樹上或灌叢與竹叢上,距地高多在1.5-4米左右。巢主要由枯樹枝、小藤條構成。巢呈盤狀,中間稍凹。每窩產卵通常2枚,卵的顏色為淡乳黃色或皮黃色,形狀為橢圓形,大小為23-29×19-2毫米。

亞種分化

綠背金鳩(1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綠背金鳩尼科巴島亞種Chalcophaps indica augusta
2綠背金鳩紐幾內亞亞種Chalcophaps indica chrysochlora
3綠背金鳩台灣亞種Chalcophaps indica formosanus
4綠背金鳩指名亞種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5綠背金鳩澳大利亞亞種Chalcophaps indica longirostris
6綠背金鳩安達曼亞種Chalcophaps indica maxima
7綠背金鳩比亞克島亞種Chalcophaps indica minima
8綠背金鳩聖誕島亞種Chalcophaps indica natalis
9綠背金鳩斯里蘭卡亞種Chalcophaps indica robinsoni
10綠背金鳩克拉拉亞種Chalcophaps indica salimali
11綠背金鳩南太平洋亞種Chalcophaps indica sandwichensis
12綠背金鳩琉球亞種Chalcophaps indica yamashinae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