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綠潮是海洋大型藻爆發性生長聚集形成的藻華現象。全世界現有大型海藻6500多種,其中有幾十種可形成綠潮。中國沿海分布有十幾種,2008年在青島海域形成災害的綠潮藻為滸苔。
綠潮可導致海洋災害,當海流將大量綠潮藻類卷到海岸時,綠潮藻體腐敗產生有害氣體,破壞海岸景觀,對潮間帶生態系統也可能導致損害。 自2008至2012年,中國黃海海域連續5年在夏季發生綠潮災害。
形成原因
人類向海洋中排放大量含氮和磷的污染物而造成的海水富營養化,不僅是許多赤潮發生的重要原因,也是許多綠潮爆發的重要原因。海藻在鐵量增加、陽光照射和其他所有條件同時出現的情況下,便會瘋狂生長繁殖,進而形成藻潮。
發生綠潮的生物主要是滸苔和石蓴。滸苔藻體呈鮮綠色或淡綠色,管狀,膜質,由單層細胞組成之中空管狀體,藻體長可達1~2 m ,直徑可達2~3 mm。滸苔為底棲生物,主要生長在沿海高中潮帶岩礁上,自然分布於俄羅斯遠東海岸、日本群島、馬來群島、美洲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歐洲沿岸。中國南、北方各海區均有分布,屬東海海域優勢種。
石蓴,也稱海白菜、青苔菜,主要分布於中國浙江至廣東海南島,以及黃海、渤海沿岸,是一種常見的海藻植物。
相關分析
2011年6月15日,從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獲悉,黃海南部及東海北部海域出現滸苔綠潮,覆蓋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分布面積約9300平方公里。由於綠潮分布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里,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從6月13日起啟動綠潮三級應急回響。
“滸苔已經來到青島的外海。”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根據預報中心6月14日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發現我國黃海南部及東海北部海域有滸苔綠潮,覆蓋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分布面積約9300平方公里。
2011年6月15日至17日,黃海中部海域風力4級至5級,風向為東南風轉偏東風。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專家採用海洋數值模式預測綠潮漂移狀況,預計6月15日至6月17日11時,滸苔綠潮將向西北方向漂移,最北端到達山東潮連島附近海域。北海分局相關人員稱,何時到達青島近岸還無法預測,不過預報中心每天都會進行預報和預測。
影響
滸苔雖然無毒,但是大規模爆發也不是什麼好事。和赤潮一樣,大量繁殖的滸苔也能遮蔽陽光,影響海底藻類的生長;死亡的滸苔也會消耗海水中的氧氣;還有研究表明,滸苔分泌的化學物質很可能還會對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響。滸苔爆發還會嚴重影響景觀,干擾旅遊觀光和水上運動的進行,這正是這次人們想要竭力消除的最大不利影響。
監測及防治
國內外對綠潮生物大規模增殖發生的環境機制尚無直接的證據。當前主要將其歸結為海水富營養化、春夏季水溫變化、增殖海域水動力交換緩慢導致局部種群密度增大等因素,對其防控暫時除人工撈除和機械採收外,尚缺乏有效的對策和手段。儘管在水產養殖中,硫酸銅、生石灰、次氯酸鈣等可有效殺除滸苔等敵害綠藻,但對於大規模漂浮聚集的綠潮而言,其處理成本巨大,且存在著破壞生態環境的風險。
監測
石蓴、滸苔等綠潮生物體內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其在海洋表層大規模聚集情況可通過衛星水色遙感等方式進行識別,且可依靠現有的赤潮監測系統對易發海域,綜合生物學、生態學研究,結合水色遙感、海流與風場耦合模型開展綠潮的預警和監測。
防治
對綠潮的根本性防治,與化學物質殺滅、撈除等方式比較,通過遺傳溯源技術發現其大規模聚生地,控制外源營養物質的過量輸入,增殖藻食性動物以及營養競爭性藻類,減少其棲息地環境,轉變其單一生物群落結構的生態系統,使系統能量、物質輸入和產出達到均衡狀態,是一種更為有效和健康的處置方式。[4] 當然,最有效的治理辦法是不要讓海水富營養化,從根本上斷絕綠潮發生的人為因素。
滸苔綠潮
滸苔綠潮在黃海海域連續暴發,為研究滸苔綠潮與該海域水質的關係,根據2010年3~6月5個航次對南黃海蘇北近岸滸苔綠潮暴發區海域生態環境要素的調查數據,重點研究了該海域溫度、鹽度、溶解氧、pH值的分布特徵及其與滸苔綠潮的關係.結果表明,受陸地徑流及蘇北沿岸流的影響,調查海區為低鹽高營養鹽區,為綠潮的暴發提供了一定物質基礎.第1航次到第5航次溫度由8.8℃升高到21.6℃,第3航次調查海區開始出現漂浮滸苔藻體,此航次溫度平均值為14.6℃;鹽度平均值為31.6,第3航次到第5航次溫度和鹽度值均處於滸苔藻體適宜的生長範圍之內.調查海區整體上均處於富氧狀態,且從第1航次到第5航次溶解氧值逐漸減低.受陸地徑流的影響整個調查區域pH值基本都小於8.0.海區適宜的溫度、鹽度、溶解氧及pH值,為近些年黃海海域滸苔綠潮持續的大規模暴發,提供了一定的環境條件。
相關事件
2011年6月,黃海南部及東海北部海域出現滸苔綠潮,覆蓋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分布面積約9300平方公里。由於綠潮分布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里,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從6月13日起啟動綠潮三級應急回響。
2011年7月24日,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根據23日的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在“119°14′E-125°26′E,33°10′N-36°22′N”海域發現綠潮,總覆蓋面積約500平方公里,總分布面積約19050平方公里,北緯35°以北覆蓋面積約238平方公里,分布面積約7800平方公里。
南極洲海域出現的大規模藻潮,可以從太空中觀察到2012年3月,衛星照片顯示南極洲海域出現大規模綠潮,科學家用“非比尋常”來形容此次綠潮。它的寬度達到120英里(約合193公里),長度達到60英里(約合96公里)。
此次出現的綠潮在海面上漂浮了大約3周時間。美國宇航局對地觀測衛星Terra搭載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從距地球至少400英里(約合643公里)的高度拍到了綠潮的照片。科學家表示綠潮會逐漸消失,不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2012年5月19日在黃海南部海域發現綠潮,覆蓋面積約11平方公里,分布面積約4850平方公里,距離日照市86公里,距離青島市104公里。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根據衛星遙感解譯結果,採用海洋數值模式預測綠潮漂移狀況顯示:5月19日11時至5月22日11時,已發現的綠潮主要將向偏北方向漂移。綜合此次綠潮漂移預測狀況及綠潮影響情況,此次該區域綠潮仍然可能影響山東南部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