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春瑪玉茶

綠春瑪玉茶

綠春瑪玉茶,屬於綠茶,是雲南名茶之一,素有“西南龍井”之譽,產於雲南紅河州綠春縣牛洪茶場。該場地處海拔1500米的高山上,境內古木參天,雲霧瀰漫,全年霧日達90天左右,相對濕度80%,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6℃,有效積溫5470℃,土壤肥沃,腐殖質含量豐富,極利茶樹生長。瑪玉茶因產於綠春縣騎馬壩鄉哈尼山寨瑪玉村而得名。綠春瑪玉茶炒制的主要工藝有殺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提毫五道工序。1980年首屆雲南名茶評比,瑪玉茶以其獨特品質,成為雲南六大名茶之一。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綠春瑪玉茶綠春瑪玉茶
瑪玉人栽培茶樹已有260餘年的歷史,如今瑪玉茶種植面積333.3公頃,全部是由野生茶樹通過人工無性扦插或其實生種繁殖而來。

綠春瑪玉茶創製於20世紀70年代,為新創名茶,屬綠茶類,產於綠春縣。綠春,美如其名,山清水碧,四季如春,素有滇南春城之稱。該茶以產地瑪玉而命名,瑪玉位於綠春縣境內的省級自然保護區黃連山的西南部,海拔1420米。瑪玉村四面環山,古木參天,遮天蔽日,青翠欲滴,山澗雲霧繚繞。兩條小河由大樹林中奔流而下環村而過,四級清澈,在村南交匯,注入渣珞河。北面的黃連山海拔2200米,猶如一道綠色天然屏障,擋住北來的寒流,形成東季無霜無嚴寒,夏無高溫酷暑的獨特小區氣候,晝夜溫差大,最高氣溫26.3攝氏度,最低氣溫10攝氏度,年均氣溫17攝氏度。相對濕度84%,年降雨量2600毫米,天然植被好,土壤有機質含量2%~3.6%,pH值約為5~5.5。良好的生態環境,特適宜茶樹的生長,黃連山自然保護區中分布眾多野生茶樹群落,這些野生茶村群落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成為參天喬木,其中最大的主幹直徑84厘米,生長年限已有1700餘年,其根部萌發的再生枝剛勁挺拔,綠葉紛披,顯示無限生機,再生茶樹高15米,主幹直徑18厘米。

瑪玉茶樹品種,是雲南大葉種茶樹群體中具有典型優良性狀的品種,樹形直立,屬喬木類,樹冠緊湊,頁面隆起,葉色深綠光亮,葉緣鋸齒深,葉片碩大(成熟葉片長29厘米,闊14厘米),發芽力強,每年可菜七輪,芽葉白毫特顯,適制性強,制綠茶品質更具特色。內含物豐富,經久耐泡。

獨特的茶樹品種和生態環境,形成瑪玉茶樹獨樹一幟的品質風格,嚴格、精緻的制茶工藝把瑪玉茶雕琢得璀璨奪目。瑪玉名茶採用瑪玉茶樹品種的細嫩春芽為原料,經殺青、攤涼、揉捻、初乾、復捻、理條、復乾、提毫等工藝精製而成。經技術人員十幾年的研製,瑪玉茶已形成系列產品,具有條索緊結壯實,銀毫顯露,香高馥郁,滋味濃醇回甘,葉底黃綠細嫩柔軟的優異品質特點,多次獲得雲南名茶稱號。

1980年首屆雲南名茶評比,瑪玉茶以其獨特品質,成為雲南六大名茶之一。1983年,第二屆雲南名茶評比,被評為雲南十大名茶之一。以瑪玉茶樹品種製作的綠玉銀毫獲“雲南名茶新秀”稱號。1992年,第二屆雲南名茶評比,瑪玉茶又獲雲南名茶稱號。1993年瑪玉茶被首屆昆明出口商品交易會定為茶葉類唯一指定商品。1999年,首屆“雲茶杯”雲南名茶評比瑪玉茶再獲名茶稱號,以瑪玉茶樹品種製作的碧玉春茶獲雲南省優質茶。

歷屆雲南名茶評比,瑪玉茶均榜上有名,記載了瑪玉茶優秀品質和綠春縣制茶工藝技術日臻成熟。

自然地理

產地分布

綠春瑪玉茶主要產於原產地在雲南紅河綠春縣騎馬壩鄉瑪玉村,該村地處紅河州境內省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黃連山腹地。黃連山自然保護區中分布眾多野生茶樹群落,這些野生茶村群落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成為參天喬木,其中最大的主幹直徑84厘米,生長年限已有1700餘年,其根部萌發的再生枝剛勁挺拔,綠葉紛披,顯示無限生機,再生茶樹高15米,主幹直徑18厘米。

生長環境

綠春瑪玉茶產於雲南紅河州綠春縣牛洪茶場。該場地處海拔1500米的高山上,境內古木參天,雲霧瀰漫,全年霧日達90天左右,相對濕度80%,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6℃,有效積溫5470℃,土壤肥沃,腐殖質含量豐富,極利茶樹生長。這裡東季無霜無嚴寒,夏無高溫酷暑的獨特小區氣候,晝夜溫差大,最高氣溫26.3攝氏度,最低氣溫10攝氏度,年均氣溫17攝氏度。相對濕度84%,年降雨量2600毫米,天然植被好,土壤有機質含量2%~3.6%,pH值約為5~5.5。有效積溫5470℃,良好的生態環境,特適宜茶樹的生長。

茶園位於黃連山麓,海拔1100—1300米。前有瑪玉河,長流不息,故取名瑪玉茶。四百多年前系用木甑蒸茶,竹筒築裝,用火烤乾,也屬竹筒茶之類,暢銷墨江、思茅、普洱一帶,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品質特徵

瑪玉茶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重實,白毫顯露,香高持久,滋味鮮爽濃厚,伴有蜜糖香味,湯色黃綠清澈,葉底嫩黃勻整明亮。更有趣的是,常泡瑪玉茶的杯壁不起茶垢,故被稱為不起茶垢的綠春瑪玉茶。

分級

瑪五條按原料等級和製作工藝分為特級和普通級兩種。特級瑪玉茶選用發育健壯、初展完整的一芽一葉瑪玉鮮茶為原料,經殺青、初揉、初乾、復揉、烘焙、揀剔等工藝精製而成。普通級采瑪玉茶一芽二至三葉,以雲南大葉茶烘青製作工藝進行加工而成。瑪玉荼由過去單一的產品發展為系列產品,有瑪玉銀針、瑪玉茶、夢之春、千里香、七葉參、炒青、綠茶、雲霧等。其中瑪玉茶曾連續三屆被評為雲南省優質名茶,瑪玉銀針被列為首屆“昆交會”指定產品。

採摘標準

2009-1-2 15:57:39 綠春瑪玉茶

瑪玉茶採摘細嫩,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採回的鮮葉經過精細的揀剔,剔除病蟲葉、變態葉和雜質,薄攤在竹匾上,放在陰涼處,使其蒸發一定水分,去除青草氣後再行炒制。炒制的主要工藝有殺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提毫五道工序。其中炒制手勢的靈活運用和鍋溫的控制是使瑪玉茶外形美觀、內質優異的關鍵。瑪玉茶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重實,白毫顯露,香高持久,滋味鮮爽濃厚,伴有蜜糖香味,湯色黃綠清澈,葉底嫩黃勻整明亮。更有趣的是,常泡瑪玉茶的杯壁不起茶垢,故被稱為不起茶垢的綠春瑪玉茶。有道是“高山雲霧出好茶”。得天獨厚的綠春自然條件賦予瑪玉茶天然的植物養分。瑪玉茶具有條索壯實、墨綠油潤、銀毫閃耀、經久耐泡、湯色如玉、清醇馥郁、回味雋永、杯不起垢等優異品質,在名茶中獨樹一幟。瑪玉茶含有蛋白質胺基酸生物鹼有機酸、多酚類、糖類、脂肪等有效成分。有除煩去膩、解渴、明目、暖提神、消食、散寒、解毒等作用,對人體十分有益。

加工工序

綠春瑪玉茶炒制的主要工藝有殺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提毫五道工序。其中炒制手勢的靈活運用和鍋溫的控制是使瑪玉茶外形美觀、內質優異的關鍵。

主要品種

綠春瑪玉茶的品種有瑪玉銀針、紅河瑪玉茶、夢之春、千里香、七葉參、炒青、綠茶、雲霧等。

價值功能

主要成分

瑪玉茶含有蛋白質、胺基酸、生物鹼、有機酸、多酚類、糖類、脂肪等有效成分。

保健功能

有除煩去膩、解渴、明目、暖胃、提神、消食、散寒、解毒等作用,對人體有益。

品茗指南

茶水比例

茶水比為1:7、1:18、1:35和1:70時,水浸出物分別為乾茶的23%、28%、31%和34%,說明在水溫和沖泡時間一定的前提下,茶水比越小,水浸出物的絕對量就越大。另一方面,茶水比過小,茶葉內含物被溶出茶湯的量雖然較大,但由於用水量大,茶湯濃度卻顯得很低,茶味淡,香氣薄。

泡茶水溫

水溫高低是影響茶葉水溶性物質溶出比例和香氣成分揮發的重要因素。水溫低,茶葉滋味成分不能充分溶出,香味成分也不能充分散發出來。但水溫過高,尤其加蓋長時間燜泡嫩芽茶時,易造成湯色和嫩芽黃變,茶香也變得低濁。而且,煮水時水沸過久也加速水溶氧的散失而缺乏刺激性,用這種水泡茶時,茶湯應有的新鮮風味也受到損失。現代科學證明,茶水比為1:50時沖泡5分鐘,茶葉的多酚類和咖啡因溶出率因水溫不同而有異。水溫87.7C以上時,兩種成分的溶出率分別為57%和87%以上。水溫為65.5°C時,其值分別為33%和57%以上。

沖泡時間

茶水比和水溫一定時,溶入茶湯的滋味成分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沖泡時間與湯色和滋味濃淡爽澀關係密切。例如,茶水比為1:50用沸水沖泡1分鐘,茶多酚和咖啡因的浸出率分別為38%和28%,茶湯中茶多酚與咖啡因比率為3.3,茶湯滋味淡薄;沖泡5分鐘時,這兩種成分的浸出率為88%和57%,兩者比率為2.9,滋味適宜;而沖泡10分鐘時,兩種成分的浸出率分別為96%和92%,其比率為4.4,滋味濃澀。因而,以沖泡5分鐘為宜。第二、三、四次沖泡依次延長,分別採用1分半、2分和2分半鐘即可。這樣沖泡,茶湯不至於出現前濃後淡的現象。緊壓茶一般用煮漬法沏茶並進行調飲,最好把茶葉風味成分一次性充分提取出來,獲得較高濃度的茶湯,要求煮沸10-15分鐘。

茶葉文化

相傳,蜀漢時期,諸葛亮奉劉備之命,率兵到南方地區進行視察。因為南方地區的產茶几乎很少,因此在視察過程中,諸葛亮帶了些茶葉種子在身邊,想看看有沒有哪裡適合種植茶樹,讓這帶的老百姓也能飲用上茶。視察一段時間之後沒有發現什麼異常的情況,於是諸葛亮準備回去向劉備報告情況。當軍隊來到瑪玉村時,諸葛亮在這邊待了一小段時間,了解了下這邊的民俗民風,感覺這邊的百姓們十分的淳樸善良,而且這邊的環境對於茶樹的生長十分的適合,於是就將茶樹在這邊種植了下來,讓當地老百姓可以可以採摘飲用。這樣綠春瑪玉茶就在瑪玉村出現了。

等級標準

瑪玉茶按原料等級和製作工藝分為特級和普通級兩種。
特級瑪玉茶選用發育健壯、初展完整的一芽一葉瑪玉鮮茶為原料,經殺青、初揉、初乾、復揉、烘焙、揀剔等工藝精製而成。
普通級采瑪玉茶一芽二至三葉,以雲南大葉茶烘青製作工藝進行加工而成。

獲獎榮譽

1980年首屆雲南名茶評比,瑪玉茶以其獨特品質,成為雲南六大名茶之一。
1983年,第二屆雲南名茶評比,被評為雲南十大名茶之一。以瑪玉茶樹品種製作的綠玉銀毫獲“雲南名茶新秀”稱號。
1992年,第二屆雲南名茶評比,瑪玉茶又獲雲南名茶稱號。
1993年瑪玉茶被首屆昆明出口商品交易會定為茶葉類唯一指定商品。
1999年,首屆“雲茶杯”雲南名茶評比瑪玉茶再獲名茶稱號,以瑪玉茶樹品種製作的碧玉春茶獲雲南省優質茶。
歷屆雲南名茶評比,瑪玉茶均榜上有名,記載了瑪玉茶優秀品質和綠春縣制茶工藝技術日臻成熟。

傳說

綠春瑪玉茶綠春瑪玉茶

相傳,早在1700多年前諸葛孔明先生受帝王之命率領一個團的兵力到南方視察。當他到達易武、普洱一帶後準備返回時,便通知他的士兵們:“明天我們要返回了,你們晚上睡覺的時候頭朝東方,那么明天才能夠早起。可有些士兵卻在晚上睡覺時,不知怎么頭睡朝了西邊,也是不能早起,未能和孔明先生的隊伍一起返回。留在了今天的易武、普洱一帶。孔明先生為了讓在下的士兵能夠生存,有一個經濟來源,出發時抓了六把茶種撒在那裡,也是後來那裡的人們經過栽種、管理、擴植後就形成了今天的普洱茶。
當孔明先生返回北方經過騎馬壩一帶時,在今天的騎馬壩村委會的松村那裡休息了一會兒。可他不注意的時候被當地的村民偷了一些他身上帶的茶種,他很生氣就下了口令說:“讓的松村的茶葉栽出來以後很苦”。也是今天的松村茶葉沒有瑪玉茶好喝。當他走到的松村的後山時,看了的松一帶的風水,發現該村會出大人物。
他想到該村的村民手腳不乾淨,當了大人物有害於百姓,也是用他的拐杖在的松村後山的山樑上敲了九個坎不讓出大人物,所以該村沒能出大人物之傳說。當孔明先生來到瑪玉村一帶時,他屁股坐在鞏主梁子(哈尼語地名)、腳放在洛株(哈尼語地名)洗腳,而他的拐杖則靠在杯過梁子(哈尼語地名),山樑被他的拐杖壓陷,也是今天那裡有一個整齊的人工製作似的丫口。
據當地村民說那地方很神秘,當村民們遇到各種災難困難時,到丫口那裡燒香磕頭就可以得到孔明神靈的幫助。據說解放前,有一次和三猛那邊的村子發生了爭執,即將發生戰爭。由於敵方村子的人口多實力強大,也是發動全村人民到瑪玉村開戰。由於敵強我弱,村民們措手不及,這時村民們想到了保護我們的孔明神靈---丫口,村民們就到丫口燒香磕頭。據說當時敵人來到村邊時,天公雷霆大作劈天裂地,敵人被雷電全部打暈在村邊。
他們那邊的有個道士見狀不好,趕緊跪地背了饒恕之詞,他們的村民才醒了過來。通過孔明神靈的保護瑪玉村民才免受了強敵進攻的災害。孔明先生在瑪玉村休息洗腳的時候,瑪玉村民聽說先生帶有茶種,也是村民們跟先生請求,給村民們留點茶種。
孔明先生看了這裡的村民後,覺得這裡的村民純樸、善良、勤勞能幹,也是他臨走時分別在哈者莫株梁子(哈尼語地名)、鞏主梁子(哈尼語地名)、祖媽臘派(哈尼語地名)種下了三顆,便下了口令說:“讓瑪玉村種出來的茶葉很甜”。也是今天的瑪玉村才擁有了葉質厚實、條支肥壯、湯色濃綠、回味無窮、不生茶銹的特質——瑪玉茶。其中長在黃連山核心區的哈者莫株梁子的一棵現在還存活,這棵茶樹的直徑為85厘米、高為12米多。據中央省級的專家鑑定此樹已有1700多年,和故事中的時間相吻合。其它兩棵已死了。而村裡的高齡老人說長在鞏主梁子的一棵他們年輕時見過,不過在數十年前就死了。現今,瑪玉村的瑪玉茶就是1700多年以前孔明先生種下的三棵茶種發展而來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