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綠化白族彝族鄉為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下轄的一個民族鄉,位於黔西縣東南面,距縣城12公里,行政區劃面積6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152畝,其中田3795畝、土16357畝。地理坐標東經106°01'--106°08',北緯26°54'--27°00‘之間,東與大關鎮桂箐接壤,東南靠雨朵鎮平壩、新仁鄉文化,西接金碧鎮土橋、城關鎮八塊田,北抵谷里鎮青龍、甘棠堰山,西北緊鄰谷里鎮龍井、城關鎮上馬、馱煤河。距貴陽132公里、畢節134公里。區域人口
全鄉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140個村民小組,共7186戶25918人,居住著漢、白、彝等17個民族,少數民族8760人,占全鄉人口的33.8%,少數民族中白族最多,達4220人,占少數民族總數的48.2%;其次是彝族,達1687人,占少數民族總數的19.3%;其它少數民族按人口多少分別是苗族、布依族、蒙古族、仡佬族、水族、壯族、黎族、回族、傣族、土家族、瑤族、侗族、藏族、滿族。地理環境
全鄉以半石山區為主體地形,地面海拔在1200~1510米之間,河流流域面積1平方公里,湖泊面積4.5平方公里,荒山面積4.6萬畝,森林覆蓋率31.8%.鄉內氣候宜人,無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溫度13.8°C,年降雨量1039--1058毫米之間。鄉境內淡水資源豐富,有老鴰河、馱煤河和三岔河三條河流,全長15公里,大小湖泊13個。更有被稱為“水西明珠”的天然淡水湖泊大海子,水域面積715畝,海子周邊群山環抱,綠樹成蔭,水質清澈,魚蝦竟游,是養老、休閒遊玩的好去處。礦產資源有煤、大理石、黃壤、頁岩、石灰石、高嶺土等。歷史沿革
早在幾百年前綠化鄉內即有人居住,在明朝就有明姓,明末清初產生了覃、陳、蔡、方四姓。早年在今雙龍井有一大梧桐樹,夠數人牽手合圍,中間是空心的,能放一張桌子在裡面吃飯,故名叫空桐樹,民國時期就有上百戶人家,商貿發達,四川、河南幫子常到此趕集,覺得不吉利便改名叫石桐樹。1936年2月賀龍、任弼時、肖克率領的紅二、六軍團經過這裡開倉濟貧,宣傳革命道理,播撒了革命的種子,留下了紅軍的足跡。當年的石桐樹街上全是瓦房,1942年失火燒去一半,1949年又被燒,後來基本變成了土牆房。民國時期改叫通衢鄉,一直到1956年建第一個農村初級社搞農業規劃才命名為綠化鄉,1991年撤區並鄉把原綠化鄉和天坪鄉合併為綠化白族彝族鄉。人物古蹟
鄉境內古蹟眾多,有八仙堡堡(八個漢墓群);有1669年為紀念劉熊氏孀居守節而建的貞潔牌坊1座,毀於文革期間,現存殘跡;有天坪煙站內神道碑,高3.4米、寬1.7米、厚0.5米,系福建贛州知府為清兵部尚書李世傑而立,碑冠雕有“二龍搶寶”圖案;有今四方井明朝同治年間(1851-1862)古驛道遺址。交通設施
交通優勢明顯,104縣道縱貫全境,貴畢高等級公路橫穿斑茅寨村,10個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十二五”期間即將建設的成貴快速鐵路經過天坪、豐收、馬坎,客運站建在天坪;清鎮至黔西的高速公路橫穿鄉境;通村油路6條47.8公里。自然資源
綠化白族彝族鄉有豐富的淡水湖泊資源,全鄉水域面積4.6平方公里,河流流域面積1.2平方公里,鄉境內有畢節地區第二大天然淡水湖大海子,面積為0.33平方公里,水體容量300萬立方米,有小海子、榨孔溏子、碧上園等大小淡水湖共13個;有長達15公里的老鴰河、山岔河、馱煤河穿鄉而過;荒山面積4.6萬畝,森林覆蓋率21.6%,礦產資源有煤、大理石、黃壤、頁岩、石灰石等。四方井煤礦正等待開發,鄉境內頁岩石灰石等礦產資源已得到充分利用,已分別裕隆砂石場、恒生砂石場、山王廟砂石場、石山坡砂石場、三聯石料場、天瑞水泥廠石料場、綠化水泥廠石料場、天坪砂石場、周家坡砂石場、石桐大坡砂石場、四輪碑砂石場等11個砂石場;建成了豐收磚廠、長存磚廠、西南精製頁岩磚廠、興盛磚廠等5個頁岩磚廠。總投資近2億元,年產砂石30萬方,生產頁岩磚近2000萬塊頁岩磚,為黔西大項目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供應。鄉境內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烤菸、辣椒、油菜、西瓜、蔬菜為主。經濟發展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大招商引資步伐,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鄉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進一步加強。農業方面,以小海子村為中心的經省農業廳認定的無公害辣椒基地6000畝,產值900萬元;以天坪、老鴰河、斑茅寨為中心的蔬菜基地2000畝,產值6000萬元;以小海子、大海子、石桐為中心的高粱基地1000畝,產值160萬元。
工業方面,有各類企業17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個,產值達3.3億元。
旅遊業方面,縣級新農村試點大海子已初步開發,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已建民族風情園一個,高科技示範果園200畝;“十二五”期間規劃旅遊開發“兩點一線”,交通便利,風景優美,水源豐富,是商家投資打造鄉村精品旅遊首選地。
到2010年底,全鄉GDP達到5.147億元,比2005年底的2.25億元增長2.897億元,年均增長18%;財政總收入558.7萬元,比2005年底的294萬元增加264.7萬元,年均增長13.7%.現有水泥廠2家,正在建設的煤井1口,非煤礦山11家,磚廠6個,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49元,比2005年的1964元增長43.06%,平均增長8.72%.在十二五期間,鄉黨委、政府將以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針,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進一步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