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布線系統白皮書

綜合布線系統白皮書

《綜合布線系統白皮書》是2010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宜,本書較詳細地提供了數據中心機房布線系統、光纖布線系統、禁止布線系統、布線工程管理在工程建設中需要掌控的要點。

內容簡介

《綜合布線系統白皮書》是具有多年行業經驗的信息通信與建築智慧型化專業人士呈現給行業的“套用佳作”,其目的在於和行業朋友分享、交流、探討綜合布線系統的技術套用、產品使用、熱點問題等。最佳化的設計方案、新技術的套用要求與規定、產品的性能指標與配置、布線工程的實施安裝與檢測等方面的技術要求,並附有相關套用案例供讀者參考,以期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套用。

《綜合布線系統白皮書》是《數據中心布線系統設計與施工技術白皮書》、《光纖配線系統設計與施工檢測技術白皮書》、《禁止布線系統設計與施工檢測技術白皮書》、《綜合布線系統管理與運行維護技術白皮書》的彙編冊,每個專題技術白皮書包括:研究的範圍與依據、術語、概述、系統設計、產品選擇、系統配置、工程案例與熱點問題分析等內容的介紹。

《綜合布線系統白皮書》並附贈光碟一張,內有大量綜合布線相關產品類型、產品安裝、工具演示等視頻資料。

圖書目錄

數據中心布線系統設計與施工技術白皮書

1 引言 1-1

研究的範圍 1-1

研究的依據 1-1

2 術語 1-3

3 概述 1-5

3.1 數據中心定義 1-5

3.2 數據中心繫統的組成 1-5

3.3 國內外機房等級及分類 1-6

4 布線系統設計 1-9

4.1 數據中心布線的空間構成 1-9

4.1.1 計算機機房內布線 1-9

4.1.2 支持空間 1-10

4.2 數據中心布線規劃與拓撲結構 1-12

4.2.1 數據中心網路布線規劃 1-12

4.2.2 數據中心網路布線拓撲結構 1-12

4.2.3 用戶需求分析 1-18

4.3 產品選擇 1-25

4.3.1 線纜 1-25

4.3.2 機櫃/機架 1-26

4.3.3 配線架 1-27

4.3.4 線纜管理器 1-28

4.3.5 設備線纜與跳線 1-29

4.3.6 預連線系統 1-30

4.3.7 線纜/跳線標籤系統 1-31

4.3.8 走線通道 1-31

4.4 通道設計 1-32

4.4.1 架空地板走線通道 1-32

4.4.2 天花板下走線通道 1-32

4.4.3 走線通道間距要求 1-33

4.4.4 走線通道敷設要求 1-34

4.5 機櫃機架布置設計 1-34

4.5.1 機櫃/機架安裝設計 1-34

4.5.2 配線設備安裝設計 1-37

4.6 接地體與接地網 1-38

4.6.1 接地要求 1-38

4.6.2 數據中心內接地系統結構 1-39

4.7 管理 1-40

4.7.1 標籤標識 1-40

4.7.2 連線硬體標籤系統 1-41

4.7.3 布線管理系統 1-41

4.7.4 標識設計 1-42

5 布線系統施工與測試 1-46

5.1 配線設備安裝 1-46

5.1.1 線路施工 1-46

5.1.2 線纜端接 1-46

5.1.3 通道安裝 1-47

5.2 接地體與接地網的安裝 1-48

5.2.1 機架接地連線 1-48

5.2.2 機櫃接地連線 1-50

5.2.3 設備接地 1-51

5.3 測試 1-51

5.3.1 測試對象特點 1-51

5.3.2 測試方法 1-51

6 布線配置案例 1-54

6.1 配置方案一——4級數據中心機房設計 1-54

6.1.1 布線系統構成 1-54

6.1.2 產品選擇與配置 1-55

6.1.3 配線區方案說明 1-56

6.1.4 機櫃與接地 1-58

6.2 配置方案二——3級數據中心機房設計 1-59

6.2.1 項目概述 1-59

6.2.2 方案設計說明 1-60

6.3 配置方案三——數據中心機房工藝要求設計 1-62

6.3.1 數據中心布線構成 1-62

6.3.2 數據中心機房布置 1-67

6.3.3 數據中心機房工藝對土建要求 1-67

7 熱點問題 1-69

7.1 數據中心內線纜管理是否必要 1-69

7.2 為什麼需要支持10G套用 1-69

7.3 如何看待外來串擾(Alien crosstalk)對數據中心布線的影響 1-69

7.4 如何處置數據中心內的廢置線纜 1-69

7.5 如何考慮使用高阻燃等級的線纜 1-70

7.6 數據中心內的交叉連線是否必要 1-70

7.7 數據中心內的伺服器可以直接連到核心區的交換機嗎?怎么連 1-71

7.8 冷通道下面可以走線嗎 1-72

7.9 布線系統對數據中心的節能環保有積極的措施嗎 1-73

光纖配線系統的設計與施工檢測技術白皮書

1 引言 2-1

1.1 套用範圍 2-1

1.2 編制依據 2-2

1.2.1 參考和引用的標準和規範 2-2

1.2.2 標準簡要說明 2-3

2 術語 2-5

3 光纖配線系統設計 2-8

3.1 概述 2-8

3.2 光纖配線系統構成與工程界面 2-9

3.2.1 住宅光纖配線系統 2-9

3.2.2 工業園區和專用網光纖配線系統 2-11

3.2.3 公共建築光纖配線網路構成 2-11

3.3 光纖配線系統拓撲結構 2-12

3.3.1 環型網路拓撲結構 2-12

3.3.2 星型網路拓撲結構 2-12

3.3.3 樹型網路拓撲結構 2-13

3.4 信業務與接入網技術 2-13

3.5 光纖需求分析 2-14

3.5.1 電話交換機(PABX/ISPBX) 2-14

3.5.2 計算機網路(LAN) 2-20

3.5.3 視訊業務網路 2-26

3.5.4 其他業務網路 2-27

3.6 管線建設規模預測 2-27

3.6.1 引入信息通信中心機房管道 2-28

3.6.2 管道容量確定原則 2-28

3.6.3 交接箱容量測算 2-28

3.7 預測匯總 2-29

3.8 光纖鏈路的衰減計算 2-29

3.8.1 包含光纖分路器的光纖鏈路 2-30

3.8.2 不包含光纖分路器的光纖鏈路 2-32

3.9 需求分析表 2-33

4 光纖產品組成與技術要求 2-36

4.1 光纜 2-36

4.1.1 光纖分類 2-36

4.1.2 光纜分類 2-40

4.1.3 色譜 2-43

4.1.4 接地 2-46

4.2 光纖的接續與端接 2-46

4.2.1 光纖接續 2-46

4.2.2 光纖端接 2-49

4.2.3 現場端接連線器 2-50

4.2.4 光纖連線損耗 2-52

4.3 光纖連線器 2-52

4.3.1 一般結構 2-52

4.3.2 光纖連線器的性能 2-53

4.3.3 光纖連線器 2-54

4.4 光分路器 2-56

4.4.1 熔融拉錐型光纖分路器 2-56

4.4.2 平面波導型光纖分路器(PLC) 2-57

4.4.3 兩種類型光纖分路器性能對比 2-57

4.4.4 光分路器的選擇 2-58

4.5 光纖系統的配線設備 2-59

4.5.1 室外機房 2-59

4.5.2 室外光纖配線設備 2-60

4.5.3 室內光纖配線設備 2-64

5 產品選擇和系統配置 2-69

5.1 套用範圍 2-69

5.2 產品選擇要素 2-70

5.2.1 光纜終端部位 2-71

5.2.2 引入光纜 2-71

5.2.3 配線部分 2-71

5.2.4 主幹部分 2-72

5.2.5 信息通信中心機房 2-72

5.3 套用方案和產品配置 2-72

5.3.1 FTTx全光網路( PON技術) 2-72

5.3.2 光纖+以太交換機解決方案 2-83

5.3.3 HFC光纖同軸混合網路 2-85

5.3.4 SDH/MSTP同步光纖傳輸網路 2-89

5.4 光纖配線網監測系統 2-90

6 安裝設計與施工 2-91

6.1 安裝設計 2-91

6.1.1 線路敷設方式確定原則 2-91

6.1.2 室外光纜敷設 2-92

6.1.3 樓內光纜敷設 2-96

6.1.4 管道利用率與彎曲度 2-97

6.1.5 傳輸線路接地 2-98

6.2 施工要點 2-98

6.2.1 橋架安裝 2-98

6.2.2 線槽安裝要求 2-99

6.2.3 園區(建築物之間)光纜布放 2-99

6.2.4 樓宇(建築物內)光纜布放 2-104

6.2.5 入戶光纜布放 2-105

6.2.6 光纖配線設備安裝 2-106

6.2.7 光纖極性表示方法 2-108

6.2.8 光纖連線器件的清潔 2-109

7 光纖系統的測試 2-111

7.1 光纖布線系統的一類測試 2-111

7.2 光纖鏈路測試模型 2-111

7.2.1 測試方法A或稱“A模式” 2-111

7.2.2 測試方法B或稱“B模式” 2-113

7.2.3 測試方法C或稱“C模式” 2-113

7.3 測試要點 2-114

7.3.1 測試標準 2-114

7.3.2 測試光源 2-115

7.4 雙光纖、雙向(極性)、雙波長測試選擇 2-115

7.5 捲軸(心軸)光纖測試 2-116

7.5.1 多模光纖測試 2-116

7.5.2 單模光纖測試 2-116

7.6 測試模型選擇 2-118

7.7 測試跳線選擇 2-118

7.8 非現場測試 2-119

7.9 帶分光器鏈路測試 2-119

7.10 光纖鏈路的二類測試——光纖鏈路結構測試(OTDR) 2-119

7.10.1 測試場合 2-119

7.10.2 OTDR曲線 2-120

7.11 測試儀器的常規操作程式 2-122

8 熱點問題 2-123

8.1 什麼是單模與多模光纖?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2-123

8.2 使用光纖有哪些優點 2-123

8.3 如何選擇光纜 2-124

8.4 在光纖的連線中,如何選擇固定連線和活動連線的不同套用 2-124

8.5 光纖越來越接近用戶終端,“光纖到桌面”的意義和系統設計時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2-125

8.6 光纖連線器可以被直接端接在250μm光纖上嗎 2-125

8.7 FC連線器可以直接與SC連線器連線嗎 2-125

8.8 光纖的固定連線包括機械式光纖接續和熱熔接,那么機械式光纖接續和熱熔接的選用原則有哪些 2-126

8.9 在光纖到戶系統中對光纜接頭盒的要求與電信運營商戶外線路中所使用的光纜接頭盒有什麼不同 2-126

8.10 當敷設管道光纜時,該怎樣使用牽引拉手 2-126

8.11 普通層絞式光纜施工應注意什麼 2-127

8.12 家居配線箱散熱問題如何解決 2-127

8.13 光纖配線網路的節能體現在哪些方面 2-127

8.14 如何保障無源光網路的安全運行 2-128

8.15 光纖清潔的主要方式 2-128

8.16 光纖產品已經帶有了防塵蓋,為什麼在測試和使用前還需要清潔 2-128

8.17 光纖測試時,為何要用專門的參考跳線來設定參考值 2-129

8.18 在做光纖鏈路損耗測試時,測試儀開機預熱的重要性何在 2-129

8.19 測試損耗時,為何會出現負值?難道被測鏈路不但沒有損耗,還產生了增益 2-130

8.20 不合格鏈路的故障排除有哪些方法 2-130

8.21 光纜鏈路產生連線故障原因在哪兒 2-130

附錄1:其他相關標準 2-132

禁止布線系統的設計與施工檢測技術白皮書

1 引言 3-1

1.1 編寫目的 3-1

1.2 參考標準及資料 3-2

1.2.1 國家標準 3-2

1.2.2 國際標準 3-2

1.2.3 行業標準 3-2

2 術語 3-4

2.1 名詞術語 3-4

2.1.1 電磁環境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3-4

2.1.2 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 3-4

2.1.3 場強Field Intensity 3-4

2.1.4 電磁干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3-4

2.1.5 電磁輻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3-4

2.1.6 電磁感應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3-4

2.1.7 電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3-4

2.1.8 等電位聯結Equipotential Bonding 3-5

2.1.9 總等電位聯結端子Main Equipotential Bonding Bar 3-5

2.1.10 等電位聯結導體Equipotential Bonding Conductor 3-5

2.1.11 耦合衰減Coupling Attenuation 3-5

2.1.12 轉移阻抗Transfer Impedance 3-5

2.2 縮寫語 3-5

3 禁止布線系統的技術要求 3-7

3.1 電磁兼容性及防護等級 3-7

3.1.1 計算機網路與電磁干擾 3-7

3.1.2 電磁場參數指標 3-8

3.1.3 電磁兼容性等級 3-9

3.2 禁止布線系統的特點與要求 3-9

3.3 禁止布線系統的套用 3-10

3.3.1 套用原則 3-10

3.3.2 各種套用環境 3-10

3.4 禁止布線系統的設計要素 3-12

全程禁止與接地 3-12

4 布線系統的接地 3-14

4.1 場地接地系統設計 3-14

4.1.1 進線間接地 3-14

4.1.2 電信間接地 3-14

4.1.3 機房接地 3-14

4.2 機架/機櫃接地設計 3-15

4.2.1 機架接地 3-15

4.2.2 機櫃接地 3-17

4.3 管槽的接地設計 3-17

4.4 等電位聯結導體(BC)要求 3-17

5 產品介紹及產品特點 3-19

5.1 禁止對絞電纜 3-19

5.1.1 禁止電纜類型表示方法 3-19

5.1.2 常見對絞電纜的種類 3-19

5.2 禁止模組 3-22

5.2.1 RJ-45型禁止模組與非RJ-45型禁止模組 3-22

5.2.2 禁止模組的名稱及外形示意圖 3-22

5.2.3 禁止模組的禁止性能初判 3-27

5.3 禁止配線架 3-27

5.4 禁止跳線 3-27

5.5 預端接禁止銅纜 3-28

5.6 禁止機櫃 3-29

5.7 禁止機房 3-30

5.8 金屬橋架和金屬導管 3-30

6 安裝設計和施工要點 3-31

6.1 禁止施工的基本原則 3-31

6.2 施工前的工程準備檢查 3-31

6.3 禁止對絞電纜的護套及禁止層處理 3-32

6.3.1 含有絲網的對絞電纜 3-32

6.3.2 僅含鋁箔層,且鋁箔層導電面向內的對絞電纜 3-33

6.3.3 僅含鋁箔層,且鋁箔層導電面向外的對絞電纜 3-33

6.3.4 禁止對絞電纜處理匯總表 3-33

6.4 禁止模組端接的技巧 3-34

6.4.1 禁止層端接的基本方法 3-34

6.4.2 4對對絞芯線端接 3-35

6.4.3 模組端接完畢後的收尾工作 3-35

6.5 禁止布線系統的接地施工 3-35

6.5.1 禁止配線架的接地 3-36

6.5.2 機櫃接地 3-36

7 禁止布線工程的測試與驗收 3-37

7.1 系統技術參數及解釋 3-37

7.1.1 電氣性能指標 3-37

7.1.2 禁止層連通性測試 3-38

7.1.3 電纜禁止層的等電位聯結 3-38

7.2 施工期間的檢查 3-39

7.2.1 進場檢查與資料檢查 3-39

7.2.2 首樣負責制 3-39

7.2.3 隨工檢查 3-39

7.3 禁止布線系統的性能測試 3-40

8 熱點問題 3-41

8.1 F/UTP電纜和S/FTP電纜的傳輸性能差異 3-41

8.2 禁止電纜的抗干擾能力 3-41

8.3 禁止電纜的誤碼率信息 3-41

8.4 當布線系統採用的是禁止6A類系統時,現場不需要測試線外串擾 3-41

8.5 非禁止對絞電纜採用的製造工藝已可實現平衡傳輸,但不足以抑制外界干擾 3-42

8.6 商業建築中仍需考慮信息泄密 3-42

8.7 禁止布線系統接地僅需在配線架端接地 3-42

8.8 禁止布線系統如果沒有接地,抗干擾能力仍優於非禁止布線系統 3-42

8.9 當布線系統已經接地時,仍需要達到等電位聯結要求 3-42

8.10 禁止布線工程中的“接地”並非特指將干擾信號泄放到“地球” 3-43

8.11 禁止布線系統信道測試通過連通性檢查,並不意味著禁止層沒有故障 3-43

附錄A 禁止系統的故障定位案例 3-44

A.1 芯線與禁止層之間短路 3-44

A.2 禁止層開路 3-45

A.3 禁止層帶電 3-45

A.4 禁止層測試的完整流程 3-45

綜合布線系統管理與運行維護技術白皮書

1 引言 4-1

2 參考標準及資料 4-2

2.1 國家標準 4-2

2.2 國際標準 4-2

3 術語和縮略語 4-3

4 管理分級及標識設計 4-4

4.1 管理級別 4-4

4.2 級別的選擇及標識要求 4-4

4.2.1 一級 4-4

4.2.2 二級 4-5

4.2.3 三級 4-5

4.2.4 四級 4-5

4.2.5 建築物及相關場地及信息點業務的推薦代碼 4-5

4.2.6 級別和相關的標識符 4-6

4.3 一級管理系統 4-7

4.3.1 基礎設施標識符 4-7

4.3.2 水平鏈路組件標識符 4-7

4.3.3 水平纜線記錄 4-8

4.4 二級管理系統 4-9

4.4.1 基礎設施標識符 4-9

4.4.2 電信間標識符 4-10

4.4.3 電信間-水平鏈路標識符 4-10

4.4.4 建築物內主幹纜線標識符 4-11

4.4.5 建築物內主幹線對或纖芯標識符 4-11

4.4.6 總等電位聯結端子板(TMGB)標識符 4-12

4.4.7 局部等電位聯結端子板(TGB)標識符 4-12

4.4.8 必須的記錄要求 4-12

4.5 標識工程示例 4-14

5 色碼標準 4-17

5.1 色碼使用場合 4-17

5.2 色碼標準示例 4-17

6 布線管理的設計 4-18

6.1 管理系統要求 4-18

6.2 管理系統配置原則 4-18

6.2.1 配線管理連線模型 4-19

6.2.2 管理方案設計 4-20

6.3 走線管理 4-21

6.3.1 管槽的標識管理 4-21

6.3.2 機櫃和機架的選型和標識 4-22

6.3.3 理線器及其他綑紮附屬檔案 4-23

6.4 管理系統驗收 4-25

7 標識產品 4-26

7.1 環境要求 4-26

7.2 標識方式 4-26

7.2.1 貼上型和插入型 4-26

7.2.2 覆蓋保護膜纜線標籤和管套標籤 4-27

7.2.3 配線架和面板的標識方式 4-28

7.3 標籤和標籤印表機 4-29

7.3.1 標籤材料分類和特點 4-29

7.3.2 標籤印表機分類的選擇 4-29

7.3.3 標籤列印方式 4-30

8 跳線管理流程 4-31

8.1 銅纜和光纜跳線操作規範 4-31

8.1.1 規劃階段 4-31

8.1.2 準備階段 4-31

8.1.3 配線階段 4-32

8.1.4 驗證階段 4-32

8.2 光纜的極性管理 4-32

8.2.1 一般原理 4-32

8.2.2 插頭和適配器互通 4-33

8.2.3 跳線交叉連線 4-34

8.2.4 端到端光纖信道極性管理 4-35

8.2.5 預端接的極性管理 4-35

8.3 光纖跳線及連線器的清潔 4-36

8.3.1 光纜連線器的清潔的重要性 4-36

8.3.2 光纜連線器的清潔 4-36

8.3.3 接觸式清潔方法 4-37

8.3.4 非接觸式清潔方法 4-37

9 智慧型布線管理 4-39

9.1 智慧型布線的實現目標 4-39

9.2 智慧型布線主要功能 4-39

9.2.1 實時智慧型管理 4-39

9.2.2 圖形化顯示 4-40

9.2.3 資料庫搜尋功能 4-40

9.2.4 網路資產管理 4-40

9.2.5 遠程管理方式 4-40

9.2.6 報告功能 4-40

9.2.7 報警功能 4-40

9.2.8 布線管理與IT管理的結合 4-40

9.3 智慧型布線技術 4-41

9.3.1 系統構架 4-41

9.3.2 電子配線架技術類型 4-41

9.4 系統組成 4-43

9.4.1 硬體組成 4-43

9.4.2 管理軟體 4-43

10 熱點問題 4-44

10.1 標識的重要性 4-44

10.2 對於已經混亂的布線系統查找目標纜線 4-44

10.3 選用智慧型布線系統需要考慮的因素 4-44

10.4 在項目的什麼階段開始考慮標識問題 4-45

10.5 數據中心對標識的特殊要求 4-45

10.6 布線系統標識建立的一般原則 4-46

10.7 動態標籤與智慧型配線系統 4-46

10.8 電子配線管理系統和常規布線系統區別 4-47

10.9 對於智慧型布線系統的驗收 4-4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